众力资讯网

代理律师周兆成: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二审胜诉,堪称反网暴里程碑判决

作为代理律师,可以证实2025年10月24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这意味着刘学州被网

作为代理律师,可以证实2025年10月24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这意味着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二审赢了!

对于这一结果,我感到大快人心,无比欣慰。这场跨越数年的诉讼,终于为逝去的少年刘学州讨回了公道,也彰显了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保护、更以司法裁判的刚性力量重拳打击网暴!对于二审胜诉我想发表几点感言。

第一,二审法院最终认可了刘学州养家亲属的诉讼主体资格,这一认定极具法治意义。刘学州生前身世坎坷,养父母双亡后由养家外祖父母实际抚养长大,虽无形式上的收养登记,但长期的共同生活,已经形成了深厚亲情和事实抚养,两位老人成为其人格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法院突破“亲权近亲属”的形式限制,基于立法精神赋予其诉讼资格,避免了“逝者权益无人可护”的困境,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回应了社会公众的朴素情感,让法律的温度照亮了特殊家庭的权益保障盲区。

第二,本案的核心价值,更在于明确了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底线。刘学州作为未成年人,身世坎坷,其心理承受能力本就弱于成年人。网暴者发布的“不善良”“有心机”“身败名裂”等言论,绝非所谓的“善意批评”,而是公然否定人格的侮辱性言论,既突破了公序良俗,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二审判决再次确认,网络非法外之地,即便是个体言论,只要超出合理评价范畴、损害他人名誉,就应承担侵权责任。

第三,判决支持精神损害抚慰金与合理维权支出,既弥补了被网暴者的身心伤害与维权成本,也传递了“侵权必担责”的鲜明导向。网络暴力的危害从不在于单条言论的传播范围,而在于无数条不当言论汇聚成的伤害合力。本案中,即便涉案言论点赞量有限,但作为网络暴力的组成部分,其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心理冲击真实存在,判决侵权人承担责任,正是对“每一份伤害都应被正视”的法治回应。

第四,刘学州的悲剧令人痛心,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面临的权益风险。这场诉讼的胜诉,不仅是对刘学州的告慰,更希望能推动形成更清朗的网络环境。

最后,我想说的是,从刘学州被网暴致死到二审判决,1369天的漫长等待,终于等来了这份正义的终审判决!刘学州案的胜诉,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反网暴司法实践的里程碑。

愿这份判决照亮反网暴之路,让网络空间再无“法不责众”的侥幸,让每个生命都能被尊重、被善待!更期待以此案为契机,推动《反网络暴力法》加速出台,用更系统的法治框架划定言论边界、加重侵权成本,为每一个人筑牢网络安全屏障,让刘学州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