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整理行业旧资料,翻出张2016年的张江人工智能岛启动照片——画面里只有几栋刚封顶的建筑,路边停着少量设备运输车,当时行业内不少人还在讨论:“上海搞AI,能不能行?”

那时候确实没底。彼时全国AI企业数量有限,上海的政策刚搭起基本框架,技术研发多靠企业自主探索:国外技术垄断,关键参考资料还要从国外想尽一切办法往国内带;做机器人的企业,三五个人挤在一间狭小办公室里,人刚凑齐就开始倒腾机器人,刚开始一个机械臂连基础的物品抓取稳定性都难以保证……
谁能想到,仅仅过去七年,一切都变了。这次的进博会,当年的“小苗”已有不少长成能扛事的“大树”——开展三天接待8万人,日均峰值破3万,较去年增长四成,AI展区内展示的全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与产品。
01
好企业都是熬出来的
进博会里的这些上海AI相关企业,放眼望去,几乎每一个都是“熬”出来的,并没有谁是这两年凭空冒出来的。
要说印象最深的,震坤行算是一个。这家公司成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现在早已完成了赴美上市。早年我陪朋友去上海一个厂子里,找个进口轴承的国产替代品,翻了半米厚的手册,还得打电话问经销商,折腾大半天。现在显然“换了新天”,输个型号,几秒就出适配参数,连库存够不够都标得清清楚楚。他们宣传册上写“数十亿级工业数据训练”,听着魔幻,其实就是把这些年上海工厂遇到的“找零件、算库存”的麻烦事,全喂给AI了,现在能减少生产停工的风险,这是真价值。

要说留下印象深的,还有一家是节卡机器人。据说节卡机器人这次以“跨国协作核心伙伴”身份深度参与了进博会,其技术通过丰田等全球合作伙伴展台亮相:早在2019年开始,节卡机器人就历经丰田近50轮的严格评估,率先成为丰田全球协作机器人供应商。如今,数千套节卡机器人已部署在丰田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厂的多条生产线上,有效地执行诸如三销轴磨削、内齿轮磨削、小零件加工以及物料搬运、螺杆传动、检验和装配等任务。
说起节卡机器人,公司第一代协作机器人顶端曾有5个按钮,匹配不同功能,但是实操过程里员工发现根本看不清该按哪一个,最终把5个按钮又变回了1个;如今其精密机器人已进入丰田全球工厂负责零部件装配,从小型办公空间起步到成为外企核心配套商,十年间节卡机器人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热度一直很高的智元机器人。智元机器人在本次进博会落地场景则更显多元。3号馆人工智能体验区里,它与中国银行联手打造的智能服务体验区排起长队:远征A2机器人化身“智能银行助理”,用语音交互快速识别客户需求;首次开放公众体验的“灵创”内容创作平台——参观者不用懂任何编程,只用手机拍一段“比心”“挥手”的简单视频,上传后灵犀X2就能1:1复刻动作;物流分拣区域,精灵G1机器人正以近100%的准确率处理多品类包裹,柔性抓取技术能轻松适配不同尺寸、材质的货物,从易碎品到不规则包装都能稳妥拿捏,为智慧物流提供了可直接落地的解决方案。
医疗领域是和民生贴的很近的话题,这一层面上,上海联影相当突出。公司实现了医疗AI设备的“破垄断”。早期研发阶段受国外技术限制,成像设备核心技术获取困难;2018年首次参展进博时,仅设置几平米展台,展示的简易CT设备关注度有限。如今展台上的DSAuAngio AVIVA智慧仿生空中机器人,官方数据显示可识别7万多条临床指令,支持语音控制调整成像角度,减少医生操作负担;更核心的uMI Panorama PET/CT设备,以2.9毫米业内最佳NEMA PET空间分辨率、180皮秒量级业内最快飞行时间(TOF)分辨率、0.25秒/圈的超高CT转速,实现领航于业界的超高质量PET/CT图像采集,为微小病灶检出和精准定量提供了可靠保障。目前已出口至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医院,实现“上海造”医疗AI设备的国际化突破。
零售与食安领域,上海AI企业的落地应用也很贴近民生。百联展示的零售机器人,聚焦便利店理货与盘点场景,官方介绍显示其可实现“一人管理10家门店夜间运营”,理货时能精准控制力度,避免包装破损,减少90%的夜间人工成本。目前该机器人已与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客商达成合作意向,未来有望进入境外零售场景。
“食安AI博士”系统则针对供餐单位保障方案优化,据公开信息,此前为45家供餐单位制定保障方案需数天时间,现通过AI技术,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还能基于数据分析的风险预警,将食品安全保障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符合食药监领域的核心需求。
02
AI“底气”并非一蹴而就
很多人问,上海AI为啥能起来?不是靠运气,是把“基础”打透了,还把“生态”做活了,每一步都踩在实地上。
先说说政策的“连贯性”——这是最关键的打底子工程。早在2017年,上海就发布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AI上升为上海优先发展战略。2018年上海还推出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比不少地方早了两三年,那时候就明确不搞“一阵风”,要从研发、落地、人才全链条支持。
到2021年“十四五”规划里,又专门设了《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把目标拆得特别细:比如算力中心建在哪、哪些场景优先落地、人才补贴怎么给,都写得明明白白。
再看“硬基建”——AI离不了算力和产业空间,上海早早就把这两块抓在手里了。在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上,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扎根浦东,整个浦东新区智算累计部署6.9万卡,智能算力规模占全市总规模的近50%。不仅如此,在已有算力基础上,年底投运的浦发黎明万卡智算集群,将成为大模型研发的“算力引擎”,未来将扩容至10万卡,将为产业提供充沛、低成本、高可及的算力服务;同时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年内将采集1000万条高质量数据,浦东新区也即将上线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等。
产业空间也不是随便划块地就叫“园区”,张江人工智能岛专门建了“AI测试场”,企业不用等到量产,就能在岛上测机器人、测智能设备;临港还搞了“AI+制造”产业园,连厂房设计都考虑了机器人作业的高度、承重,企业拎包就能进,不用再花大价钱改造。
更重要的是“场景不浪费”——上海有太多实业场景能给AI“练手”,这是别的地方比不了的。比如宝武钢铁的钢厂,用AI优化高炉参数,以前靠老师傅凭经验调,现在AI实时算;比如浦东的智能交通,AI调信号灯,早晚高峰的拥堵时间少了12%;还有政务服务,“随申办”里的AI客服,能处理80%的常见问题,不用再排队等人工。这些场景不是“摆样子”,是真要解决问题,AI在这些场景里磨一遍,技术就扎实一遍,再推广到全国甚至国外,就有底气了。
这些事儿加起来,就是上海AI的底气——不是靠某家企业突然爆发,是政策、基建、产学研、场景、生态,五年十年地一起攒,攒出了能让AI扎根的土壤。
03
未来还是要“贴着需求走”
聊到上海AI的未来,不管是本次进博会参展的本土企业还是行业里的头部玩家,没说什么“大概念”,全是实打实的规划。

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机器人行业从业者在闲谈中说道,现在行业里最难的是两点:一是让机器“理解”人,不是光听话,比如工厂里工人一个手势,机器人就知道要递什么工具,而不是要输入一堆指令;二是落地,不能只在展台上好看,要真能进上海的车间、医院,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规划的未来工厂,是机器人干流水线的活,工人在控制台调参数,AI管调度,不是要替代人,是帮人省力气,让人做更有价值的事。这思路对,AI不是“炫技”,是“帮忙”。
参加进博会的百联的计划更具体,明年要在上海试点20家智能便利店,机器人管理货、盘点,店员专心做服务。他们做过调研,80%的店员都支持,一是能少熬夜,二是能学新技能。以前便利店店员总担心“机器人抢饭碗”,现在发现是“机器人帮着干活”,自己能有更多时间跟顾客沟通,提升服务。这种“人机共生”的模式,比单纯说“无人便利店”要实在得多。
其实上海AI的未来,还是离不开“实用”两个字。早年熬过来的企业都知道,技术再厉害,不能解决上海工厂、医院、便利店的问题就是白搭。从张江的老照片到进博会的新答卷,上海AI走的一直是“贴着需求走”的路:工业要效率,就磨精度、提速度;医疗要安全,就破垄断、降风险;民生要方便,就减负担、保安心;还能拉着外部资源一起干,让生态更有活力。
现在再翻那张2016年的张江照片,再想这些年上海AI企业的变化,突然明白上海AI的“底气”在哪——不是靠概念炒作,是靠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不是靠政策输血,是靠解决真问题的能力;也不是闭门造车,是能打开门吸引别人一起干。
未来怎么样?不用猜,看这些企业接下来怎么干就行,毕竟他们从一开始,就没走错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