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舌尖上的太原记忆”|钟楼街逛吃攻略:一条老街,半城烟火,藏着最地道的晋味浪漫

“刚出锅的认一力蒸饺,皮儿薄得能看见里面的羊肉胡萝卜馅,咬一口汤汁直冒!”11月的太原,寒风里飘着阵阵香气,钟楼街的“认

“刚出锅的认一力蒸饺,皮儿薄得能看见里面的羊肉胡萝卜馅,咬一口汤汁直冒!”11月的太原,寒风里飘着阵阵香气,钟楼街的“认一力”老店里,72岁的老顾客王奶奶攥着刚买的蒸饺,笑着对记者说,“我从18岁嫁过来,每周必来两趟——这味儿,是太原人的乡愁。”

作为太原最负盛名的“美食文化老街”,钟楼街北起鼓楼街,南至迎泽大街,全长不足800米,却串联起20余家百年老字号、300余种晋味小吃,以及太原人刻在基因里的“逛吃仪式感”。今年国庆假期,钟楼街日均客流量超12万人次,其中60%为专程“打卡美食”的外地游客,30%是带着孩子寻根“太原味道”的家庭。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为您解锁这条“老街里的美食地图”。

从“明清商街”到“网红打卡地”:一条街的百年“烟火进化史”

钟楼街的故事,始于一场“因钟而兴”的烟火。

“钟楼街得名于街心的明代‘宣德炉钟楼’。”太原市文旅局文博研究员李建国介绍,“明洪武年间,这里因靠近太原府城隍庙、县衙,逐渐形成商市。清末民初,‘认一力’‘老鼠窟’‘郝刚刚’等老字号扎堆开业,钟楼街成了太原‘南校尉营-钟楼街-柳巷’金三角商圈的核心,‘买布料去南校尉,吃小吃来钟楼街’是老太原人的口头禅。”

最辉煌时,钟楼街聚集了200余家商铺:从绸缎庄到药铺,从茶馆到饭庄,连“德顺兴”钟表店、“恒义诚”老鼠窟元宵都成了全国闻名的“金字招牌”。“上世纪80年代,我跟着父亲来太原做买卖,第一次吃老鼠窟元宵,甜而不腻的桂花馅,到现在都忘不了。”来自西安的游客陈先生说,“现在旧街改造了,但老字号还在,味儿也没变——这才是‘活着的商业街’。”

“改造不是拆旧,是让老街‘活’得更舒服。”钟楼街改造项目负责人介绍,2021年改造中,街道拓宽了人行道,加装了复古路灯,保留了90%以上的老建筑风貌,同时引入“明厨亮灶”“文化展陈”,让美食与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核心体验:从“吃饱”到“吃文化”,解锁钟楼街的“必吃清单”

钟楼街的魅力,在于它把“普通的小吃”变成了“文化的载体”。以下六大“必吃场景”,带您沉浸式感受“晋味浪漫”。

1. 认一力:百年蒸饺的“匠心密码”

“来钟楼街,不吃认一力蒸饺,等于白来!”穿过钟楼街牌楼,第一家映入眼帘的就是“认一力”——青砖灰瓦的老门脸,挂着“中华老字号”金漆匾额。

“我们家从1930年开始做蒸饺,配方传了五代。”第六代传人张师傅掀开蒸笼,热气裹着肉香扑面而来,“馅是精选的右玉羊肉,配胡萝卜、香菇,手工剁馅要剁20分钟,保证‘咬开有汤,嚼着不柴’。”最绝的是饺子皮——用高筋面粉加鸡蛋和面,擀得薄如纸,煮时不易破,蘸上山西老陈醋,酸香解腻。

店内还陈列着老照片、旧厨具:“这是1958年的蒸笼,用了60多年;那张木桌,是我爷爷当年算账用的。”张师傅说,“现在年轻人喜欢拍照,我们在后厨开了‘透明厨房’,让大家看得到干净,吃得更放心。”

2. 老鼠窟元宵:甜到心尖的“童年记忆”

“老鼠窟的元宵,个大、馅足、不粘牙!”在钟楼街中段,“老鼠窟元宵”店前永远排着长队。这家始于1928年的老店,因早年店铺窄小如“老鼠窟”得名,如今成了太原元宵的“活招牌”。

“我们只卖四种馅:桂花白糖、芝麻花生、玫瑰豆沙、巧克力。”店主李阿姨边摇元宵边说,“摇元宵讲究‘三摇三晾’——先摇成型,再晾定型,反复三次,煮出来才Q弹。”她舀起一碗刚煮好的元宵,琥珀色的糖水裹着圆滚滚的元宵,“咬开桂花馅,甜香里带着花香,这是老太原的甜。”

3. 郝刚刚羊杂割:冬日里的“暖身神器”

“天冷了,必须来碗郝刚刚!”在钟楼街南口,“郝刚刚羊杂割”的热气腾腾的汤锅前,围满了食客。这碗始于1952年的羊杂割,用羊骨熬汤8小时,加入羊肚、羊肠、羊血,再撒把香菜、淋勺辣椒油,鲜辣暖胃。

“我们家只选右玉山羊肉,羊杂当天现煮,绝不隔夜。”老板郝师傅说,“很多老顾客从外地专门打车来,就为这口‘家的味道’。”店内墙上挂着老顾客的留言:“从小学吃到结婚,娶了媳妇接着带娃来——郝刚刚,是太原人的‘第二厨房’。”

4. 古巷小馆:藏在钟楼背后的“私房菜”

“逛累了?拐进‘鼓楼巷’,吃顿地道晋菜!”顺着老食客指引,记者来到钟楼街旁的鼓楼巷,“晋韵楼”“三晋饭庄”等私房菜馆藏在青砖小院里。

“我们主打‘老太原家常味’。”晋韵楼厨师长王师傅推荐“过油肉”“碗托”“头脑”——过油肉是山西“官府菜”代表,选猪里脊切片,挂糊过油,配木耳、玉兰片,咸鲜适口;碗托是荞麦面蒸的,切条拌醋、蒜泥、辣椒油,酸辣开胃;“头脑”则是傅山先生发明的药膳,黄芪、长山药炖羊肉,冬天喝最补。

5. 非遗手作:边吃边玩的“文化体验”

糖画制作:钟楼街中段“老糖画”摊前,70岁的糖画师傅用铜勺舀起熬化的蔗糖,在石板上画出“龙凤呈祥”“兔子拔萝卜”,5分钟成型,10元一个,既是零食又是工艺品;

醋泡黑豆:“宁化府”醋坊旁的小铺,提供现泡黑豆(醋+黑豆+枸杞),装罐带走,每天吃一把,是太原人的“养生秘诀”;

面塑体验:非遗传承人教做“面羊”“面鱼”,材料包30元/套,成品可带走,适合亲子互动。

6. 隐藏玩法:寻“老太原”与“新潮流”

拍“复古大片”:钟楼街保留了多栋民国建筑,如“上海饭店”(1935年建)、“同德成”绸缎庄(1920年建),穿旗袍、老布鞋拍照,秒回上世纪;

逛“文创市集”:周末有“晋文化市集”,卖太原方言钥匙扣、晋祠观音像书签、老陈醋香薰,兼具趣味与文化;

听“老街故事”:钟楼街党群服务中心定期举办“老街记忆”讲座,邀请80岁以上老居民讲“认一力的老掌柜”“老鼠窟的元宵秘方”。

实用攻略:如何高效打卡“太原美食天花板”?基础信息

地址:太原市迎泽区钟楼街(地铁2号线“钟楼街站”直达,出站即达);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店铺营业时间多为8:00-21:00);

门票:免费(部分体验项目单独收费,如糖画10元/个、面塑30元/套);

交通指南:

地铁:2号线“钟楼街站”A口出;

公交:乘1路、3路、6路、10路至“钟楼街站”下车;

自驾:景区有免费停车场(车位200个,节假日需排队15分钟)。

一日逛吃路线(美食+文化游)

上午(9:30-12:00):

钟楼街牌楼→认一力吃蒸饺→老鼠窟买元宵→老糖画摊拍复古照。

中午(12:00-13:30):

晋韵楼吃“过油肉+碗托”→郝刚刚喝羊杂割汤(冬日必选)。

下午(13:30-16:30):

鼓楼巷逛私房菜馆(试吃头脑)→非遗工坊学做面塑→文创市集淘小物。

傍晚(16:30-17:30):

登“钟楼”看街景(钟楼高20米,登顶可俯瞰整条老街,门票10元)→出口买“郝刚刚”真空包装羊杂割(带走当伴手礼)。

注意事项

热门店(如认一力、老鼠窟)需排队,建议错峰(10:00前/14:00后);

小吃偏咸辣,不能吃辣的游客可提前告知少放辣椒;

老建筑区禁止攀爬,拍照勿用闪光灯(保护文物);

周边有“柳巷”(太原另一条美食街),可顺路探访“六味斋酱肉”“双合成月饼”。

游客故事:在这里,找到“回家的味道”

“我是太原的‘新媳妇’!”28岁的河北姑娘小吴举着刚买的元宵,“以前总觉得‘山西菜太咸’,今天吃了认一力蒸饺、郝刚刚羊杂割,才懂‘咸香里藏着实在’——这是我老公说的‘太原性格’。”

“带孩子来认祖!”运城的李女士指着“老鼠窟”老照片说,“我爷爷当年在钟楼街卖元宵,现在带孩子来,让他知道‘我们家的手艺,曾经这么有名’。”

“我们是美食博主!”成都的小情侣举着相机,“钟楼街的‘烟火气’太治愈了——蒸饺的热气、元宵的甜香、羊杂割的辣,每一口都是‘活着的老太原’。”

结语:钟楼街,是一条街,更是一本“太原的味觉记忆”

从明清的商队驼铃,到今天的游客欢笑,钟楼街用600余年光阴证明:最动人的美食,不在山珍海味,而在“老字号”的坚守里;最浓的文化,不在故纸堆中,而在“咬一口蒸饺、喝一碗羊杂割”的烟火日常中。

正如李建国研究员所说:“钟楼街的价值,不在‘网红’的标签,而在它是太原人的‘味觉原乡’——无论走多远,一碗元宵、一笼蒸饺,就能唤起最深的乡愁。”

这个周末,不妨走进钟楼街。在认一力的蒸笼前等一笼热乎的饺子,在老鼠窟的摊位前挑一袋甜香的元宵,在老巷的烟火里,感受太原最本真的“活色生香”。

(注:文中开放时间、活动安排以景区当日公告为准;建议出行前关注“太原钟楼街”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