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教师职称是评上的,不是考试考上的。而评的主要依据就是各种证书和荣誉,谁的荣誉证书越多谁就越容易评上。很多人可能感觉这样挺公平的,毕竟证书代表着上级的认可。但是细细品味,却不是这么回事。
近日一位网友发文质疑:中小学教师职称最不公平的地方就是:一个教师辛辛苦苦在教学岗位上工作一年,或者几年比不上一张优秀证书、一个骨干教师的称号,一堆杂七杂八的荣誉、一篇拼凑的论文.......,这是对普通一线教师日复一日兢兢业业工作的一种侮辱。

对于这种说法,很多网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从网友的反馈看,大部分是赞成的,目前的职称过分注重荣誉证书确实不太公平合理。
第一:荣誉证书表彰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很多学校都是领导说了算。每所学校每年就那么几个表彰名额,发给谁?按什么标准发放?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标准,上级也没有给过标准,学校也没有给过标准,这本身就注定了不公平。
单纯看教学成绩公平吗?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最公平的。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教学成绩怎么比?就算是均衡分班,谁敢保证分出来的班级平均分、优秀率都一模一样,照样会有差距。另外有的班可能很不幸分了两个全校有名的“后进生”,不但不学习还整天惹事,成绩个位数。因为就算都是后进生,成绩个位数和四五十分对班级的成绩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就算是仅看成绩依然不能保证对每个老师是公正公平的。
如果不看成绩就更不公平了。看出勤率?还是敬业爱岗的态度?看教学能力还是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这些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校老师在这些方面基本没什么差别,看看每所学校,真正做不到师德师风要求的几乎没有,而师德很高尚的也几乎没有。所以评的标准是什么呢?
目前,可以说学校荣誉给谁完全是领导说了算,就算老师们质疑,领导也有自己的理由,毕竟每个老师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在学校,我们总会发现,辛辛苦苦干几十年,不如几张证书有效,特别是在职称评审中。
有的老师,只当了一年班主任,就获得了市级优秀班主任的证书,而有的老师,可能干了几十年,也没见过这种证书。
有的老师常年教学成绩第一,就因为没有优质课的证书,不能晋升。而有的老师,可能就没怎么上课,但因为获得过优质课的证书,就轻松晋级了。
难道辛辛苦苦一线教书就这么没有价值吗?如果是这样,所有老师把精力都放在磨课、课题上,都不好好上课,对教育的发展真的就好吗?看看那些磨课的老师,耽误了学生多少课程?看看评职称的老师,几个月都没好好上过课。难道这就是教育所希望的吗?
很多老师不善言辞不爱张扬,个性本身就不太适合上公开课,不代表他们不够优秀,为什么仅用几张证书就来证明一个老师对教育的贡献呢?这样真的公平吗?

我们太注重荣誉的价值了,这本身就是可笑的,一个老师辛辛苦苦多年教学的付出比不上几张证书更有价值,这本身就是对老师劳动的一种侮辱。职称可以要荣誉,但不能仅靠荣誉,一个老师上课的价值也应该被认可,尤其是那些几十年都在一线教学的老师,就算他不够优秀,就算没有各种荣誉,也应该认可他们的价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这些教师才是我们教育的脊梁,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教育的今天!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也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