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九一八”警钟:曾经侵略者的当前对华态度

今天是“九一八”纪念日,我们除了要勿忘国耻,纪念先烈外,扭头看一看曾经的侵略者如今的对华态度也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警钟

今天是“九一八”纪念日,我们除了要勿忘国耻,纪念先烈外,扭头看一看曾经的侵略者如今的对华态度也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警钟长鸣”深度、尺度和广度的重要参考。

2024年笹川和平财团调查显示,73.1%的日本人对中国无亲近感,仅7.3%表示有亲近感;日本内阁府2023年调查中,84.7%受访者对中国无好感。部分调查甚至显示对华负面印象比例高达90%。从长期的历史视角看,自198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好感度每十年下降约20个百分点,2020年后稳定在20%以下。

因此,综上可得出日本社会对华持不友好态度的敌视比例可达约70%-90%。而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和伤害中华民族,这明显违背了人类正常的情感价值观:被害者敌视仇恨施害者,施害者要么向被害者表达亏欠和歉意(像德国对犹太人),要么在被害者面前表现出回避和躲避的态度,反向敌视受害者的还确实少见。下面就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分析一下这种反常现象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单向伤害与记忆的博弈,也可以理解为回避和躲避历史伤害态度的极端表现。

历史记忆的传递需要代际接力

从甲午战争到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造成的系统性伤害已由联合国《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等文件确认为历史定论。然而日本社会存在三重记忆消解机制:

1、教育淡化:文部省2024年审定教材中,仅有23%提及"南京事件",且普遍使用"双方均有伤亡"的模糊表述;

2、文化重构:动漫《舰队Collection》将侵华战舰拟人化为"可爱少女",战后80周年民调显示18-25岁群体对战争责任的认知模糊率达61%;

3、仪式对冲:靖国神社年参拜人次超600万,其游就馆展览仍将"九一八事变"称为"自卫行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战后放弃战争赔款、接收日本遗孤等行为,在日本教科书中的记载覆盖率不足7%。这种历史叙事的严重不对等,导致新一代日本人形成"中国揪住历史不放"的认知偏差。

其次是因为地缘关系造就的合作依存与情绪对立。

经济共生与政治对立的撕裂

尽管2024年中日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28%),但日本舆论场呈现诡异矛盾:

经济依赖与政治疏远:丰田在华销量占其全球份额的32%,但内部文件将比亚迪标注为"终极威胁";日本进口稀土83%来自中国,却推动"供应链去风险化"立法。

媒体选择性叙事:NHK统计显示,涉华报道中"军事威胁"关键词出现频率是"经济合作"的4.7倍。福岛核废水争议期间,"中国政治操弄"标题出现频次达"科学检测"的11倍。

亚文化渗透与官方抵制:日本成为TikTok海外第二大市场(月活用户超4500万),但自民党2025年却提案要求政府机构禁用中国APP。

这种"身体诚实,嘴硬"的集体行为心理学,折射出日本社会对华认知的深层焦虑——既无法摆脱中国制造,又恐惧丧失战略自主。

再次是信息茧房与代际战争。

Z世代的跨文化对话尝试

日本对华好感度持续低迷的背后,存在着三个结构性矛盾:

媒体算法牢笼:雅虎日本推送机制中,用户点击涉华负面新闻后,系统会在24小时内追加推送7.3条同类内容,形成认知强化闭环。

代际认知断层:20-35岁群体通过《原神》等中国游戏接触中华文化的比例达54%,其对中国好感度(19%)显著高于60岁以上群体(6%)。

政治需求绑架:2024年防卫白皮书刻意将中国军费增长图表与明治维新后日本扩军曲线并列,暗示"历史重演",这种偷换概念的比较被《朝日新闻》智库评为"年度最危险叙事"。(其实这种危机意识下,能走向反省应该是好事,但若只看危机,不愿反省,那就不是好事了,带来的可能是更严重的危机甚至是直接的危险了)

最后,敌对情绪的破茧需要双向努力:要打破这种认知困局,既需要日本停止历史修正主义行为、重建媒体报道的专业性,也需要中国创新文化输出方式及情感情绪上的释然和宽容。正如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隆司所言:"当两国年轻人发现彼此都痴迷《鬼灭之刃》和《流浪地球3》时,政治操弄构筑的巴别塔就会崩塌。"但愿日本社会也不希望逼迫中国未来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方式来化解那些已成过往的历史恩怨吧。

“勿忘历史,警钟长鸣”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责任和使命,也是中华民族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