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融媒体记者 翟媛媛
10月15日,洛阳市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有关情况。
“十四五”以来,洛阳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重塑,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位居全省前列,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五年来,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十三五”末的2.82%提高至3.47%,连续六年领跑全省,连续五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43.3%提高到58.9%,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创新成为洛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最强动能。
一、创新平台矩阵加快布局
洛阳市把创新平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功能完善、协同联动的“研发—孵化—产业”全链条创新平台矩阵。
其中,洛阳市牵头重组(新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居全省第一,P3实验室建成运行,成功融入国家战略科技体系。组建龙门实验室,聚焦细分领域开展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形成“一总部两基地多支点”协同创新体系。深化与省科学院合作,落地建设“中原美谷”“中原药谷”成果转化基地。高新区加快重塑重振,伊滨科技城全面起势,全市省级及以上高新区数量达到8家,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创新平台2113个,总数达4083个,较“十三五”翻一番,实现了全市重点产业集群、所有县区全覆盖。
二、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
洛阳市把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关键,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促进“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培强育优创新主体。
全市科技型企业总量突破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10家,较“十三五”新增855家,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倍增目标;省创新龙头企业29家、省“瞪羚”企业4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6家,分别占全省的17.4%、10.6%、13.5%,形成了科技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三、创新人才队伍加速集聚
洛阳市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始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引育并重,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用人主体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十四五”期间,全市引进建设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等16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5支;培育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6名,“中原学者”及省级科技领军人才31名,市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9名、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313名,打造了梯次分明、比翼齐飞的人才“雁阵”。
四、“硬核”科技成果持续涌现
洛阳市把高质量科技供给作为创新发展的重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以科技创新“重组”产业基因。
“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科技项目2400多个,备案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项目3100多个,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0.72%,106个项目荣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涌现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洛阳创新”建功神舟、天宫、天眼、蛟龙等“大国重器”,深中通道、澳氹跨海大桥等超级工程及九三阅兵现场直播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
五、创新成果广泛惠及民生
洛阳市以科技创新护航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对科技创新成果可感可及。
全市累计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1280余人次、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40余团次,带动甘薯、中药材、肉牛等特色产业成为富民产业。布局建设医疗卫生重点实验室等平台50余个,肿瘤、心血管外科等21个学科进入全国科技量值排行榜百强。布局建设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平台70余个,许多科技成果应用于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净化、尾矿治理等领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六、创新生态体系更加优化
洛阳市坚持把科技服务作为创新发展的基础,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十四五”期间,全市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机构增至38个,1700余名技术经理人活跃在科技成果转化第一线;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3+N”产业基金集群,金融机构科技企业贷款余额由“十三五”末的不足300亿元增长至超过600亿元,上市公司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93.3%;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精准对接匹配企业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需求,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
编辑:刘敏
审核:翟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