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候孩子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做出的选择,父母也只能给予建议和意见,因为既担心她不快乐,又害怕她不幸福。
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女子远嫁3000多公里,结婚10几年才回三次娘家,父母都离开人世了,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
车轮碾过乡间的土路,扬起一阵轻尘,这是她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啊。
女子坐在车里,望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指节泛白。这是她远嫁15年来,第三次踏上回娘家的路。
3000多公里的距离,像一道无形的鸿沟,将她与故土隔了这么多年。
车子停在老房子前,她推开车门,脚步有些踉跄。眼前的老房依旧立在那里,墙皮斑驳,屋檐下挂着的辣椒串早已发霉得不成样,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可门口再也没有那个踮脚眺望的身影,灶房里也不会飘出母亲做饭的香气了。
出发之前,堂姐在电话里说的那句“叔叔和婶婶刚走不到1年”,此刻像针一样扎在她心上。
她缓缓走进院子,脚踩在泥土上,时不时还发出声音。这个声音,让她瞬间想起小时候,父亲总会坐在门槛上,一边抽烟一边看着她在院子里玩耍。
母亲则在一旁看着,手里还不忘赶着一些家务活,嘴里时不时又念叨着“你慢点跑,别摔着了”。
那天下着少许的毛毛雨,细细的雨水打在老槐树,看着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恍惚间,她仿佛又看到母亲踮脚够槐花的样子,笑着说“给宝贝女儿做槐花粉吃”。
女子走到屋门口,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屋里的陈设几乎没变,墙上还贴着她小时候得的奖状,边角已经泛黄卷曲。
她伸手抚摸着炕沿,那里曾是她和母亲睡前说悄悄话的地方。
15年前,她就是在这炕上,哭着跟父母说要嫁去远方。母亲红着眼眶,塞给她一沓皱巴巴的钱,说“只要你觉得过不下去了,就回到爸妈的身边来”。而父亲背对着她,只说了句“路是你选的,可别后悔”。
那时她总以为,日子会慢慢好起来,总有机会常回家看看。可远嫁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难,丈夫家条件一般,孩子出生后更是捉襟见肘。
每次想回家,一想到往返的车费,想到被耽误的工作,就只能把念头压下去。
她总安慰自己“等过段时间攒下一点钱就回去看父母”,却没料到,父母根本没等到她回去的那天。
去年夏天,母亲病重时,堂姐打来电话,说老人一直念叨她的名字。可那时她的老公刚做完手术,手里连买一张火车票的钱都凑不齐,只能在电话这头哭到窒息。
没过多久,她爸爸也因悲伤过度,跟着走了。她甚至没能赶回来送他们最后一程,连守孝的资格都没有。
女子在屋里慢慢走着,目光扫过每一个角落。看到灶台上那口熟悉的铁锅,她忽然笑了,笑着笑着,眼泪就涌了出来。
小的时候她总偷用这口锅煮红薯,被母亲发现了,就假装生气地拍她一下,然后把最大的那块塞给她。
她伸出手,像是想抓住什么,指尖却只碰到冰冷的锅沿。
院子里的老槐树还在,只是枝干比以前稀疏了。她走到树下,靠着树干坐下,就像小时候无数次靠在父亲怀里那样。
她轻声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但再也看不到你们了。”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父母在回应她。
最后,她站起身,看了一眼这座承载了她所有童年的屋子,转身离开。她知道,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刻着父母的爱,也刻着她一生无法弥补的悔恨。
作者观点:多数父母都害怕孩子远嫁他乡,因为远嫁的背后有很多的身不由己和无可奈何,就怕像文中的女子一样,远嫁10多年,最后连生养她的父母最后一眼都没见着。
这种痛和愧疚将会伴随自己一生,无法弥补父母,无法孝顺父母,只有遗憾终身。
无论距离多远、生活多难,都应尽力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及时表达爱意。因为有些告别,一旦错过,就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