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最近一两年,大家聊天的风向全变了。
前几年聚在一起,三句不离“跳槽加薪”、“哪个行业是风口”,好像遍地是机会,就看谁下手快。
可现在呢?朋友们挂在嘴边的成了:“这波裁员会不会轮到我?”“谢天谢地,这个月工资又按时发了!”
一开始我以为就我圈子里这样,后来刷了刷各种群和论坛,才发现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一种普遍的紧张感,正在悄悄蔓延。
说直白点,我们或许已经踏进了一个“工资缩水”的周期,而且比预料中来得更迅速。
虽然明面上看不到大幅降薪的新闻,但实感骗不了人:好多行业的收入增长其实已经陷入停滞。有些报告说人均工资还在涨,但你仔细品,可能是被少数高薪岗位平均了。大多数普通人的薪水,其实没动静,甚至暗降。
更明显的是招聘软件上的“薪资面议”。同样一个岗位,前两年标出的范围现在看着都心虚,能谈的空间也越来越窄。以前是公司抢人,现在是工作挑人。
我有个朋友所在的公司,往年多少都会普调一点薪水,算是给大家打气。今年初开会,管理层直接摊牌:行业艰难,全员薪资下调10%。
有人抱怨不公平,可抱怨完想了想:现在出去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降薪至少还能稳住社保和基本盘。咬咬牙,也就接受了。
不光他们,以前大家羡慕的互联网、金融、外企,如今也时不时传出冻结招聘、优化调整的消息。就连一些以前被视为“铁饭碗”的地方,也开始强调要“过紧日子”。
说白了,过去那种以为“稳定”“体面”就能高枕无忧的日子,正在接受现实的考验。
我一个前同事,从去年底开始看机会,简历投出去一大堆,回复的却寥寥无几。好不容易有几个面试,谈到薪资环节,对方直接压价,还说“现在行情这样,这个数不少人抢着做”。
就连做保险和微商的朋友也跟我说,这两年市场不好做,增量难寻,保住老客户就不错了,收入直线下滑。所谓“轻创业就能财务自由”的神话,也越来越遥不可及。
其实很多人没说出来的是:不仅员工难,老板也难。
经济大环境摆在那里,订单减少、成本上涨,公司收入缩水,但房租、税收、工资每一项都是刚性支出。不精简人力、不控制薪酬,可能连公司都保不住。
所以有人说企业“无情”,但站在经营的角度,活下去才是第一位的。这不是哪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一连串的反应。
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能侥幸躲过,直到工资条上的数字真的变了,才发现这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场无声的蔓延。
就像天色暗下来,不是一朵云的事,是整个天空都变了。
我现在越来越认同一个道理:这年头,有份工作能正常发钱,比什么都强。
别总想着“突破自我”“年薪翻倍”,能稳住基本盘,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不轻易跳槽、不盲目投资、不超前消费——守住你每月的现金流,就是最大的安全感。
尤其是身上背着房贷、车贷,家里还有娃要养的,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就像闹钟,准时响起。一旦收入端断了,整个生活节奏都会乱套。
我也知道有人会说,经济有周期,熬过去就是春天。
话是没错,但没人知道冬天有多长。在回暖之前,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谨慎再谨慎:别挥霍、别加杠杆、别跟自己过不去。
有点存款,你就有底气扛过低迷期;现金流不断,等风来了你还能站上去。
现在还想着“躺平一阵”“gap半年”的,真的得慎重。哪怕工作有些憋屈、有点内耗,也得权衡一下:是情绪重要,还是吃饭重要?
这不是悲观,这是清醒。不是在散播焦虑,是在提醒现实。
非常时期,活得好不如活得稳。守住岗位、管住钱包,认真过好眼前的日子,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