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八项规定学习教育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习研讨作为作风建设的“关键引擎”,既是党员干部思想交锋的“练兵场”,更是凝聚共识的“熔铸炉”。面对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永恒课题”,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不好意思”的桎梏,方能答好这份“时代考卷”。

严抓八项规定,筑牢学习“常青树”。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粒扣子”,系紧它,才能扣正党员干部的作风之姿。然而现实中,部分地方将规定学习当作“墙上的标语”,风吹日晒便容易“褪色”;视作“案头的文件”,束之高阁便容易遗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必须以上率下,用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学习视为政治责任,逐章逐句研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原文,建立“日日学、周周研、月月评”的长效机制,将八项规定融入“三会一课”的“血脉”、纳入警示教育的“课堂”,才能让纪律规矩如松柏长青。当“关键少数”带头学深悟透,“绝大多数”主动对标对表,学习的“常青树”才能在新时代的沃土上根深叶茂。
正视问题病灶,破除研讨“虚把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学习研讨的“考场”上,一些干部却患上了“批评失语症”:自我批评如“隔靴搔痒”,相互批评如“蜻蜓点水”,让研讨沦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气局”。这种“虚把式”看似维护了“面子”,实则损害了作风建设的“里子”。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将“问题清单”变为“整改账单”;用“红脸出汗”的魄力,让“辣味批评”取代“温吞表态”。唯有如此,研讨才能从“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中破茧,成为涤荡作风之弊的“手术刀”。
深学细悟打底,构建思想“压舱石”。“欲事立,须是心立。”八项规定字字千钧,背后是我们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从“文山会海”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每一项规定都是照见作风的“明镜”。若对于学习只是浮于表面、一知半解,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抵御风浪。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字里行间读懂八项规定严的基调、实的要求,于细微处厘清公私边界、纪律红线。唯有把八项规定精神当作“案头卷”“枕边书”,常学常新、常悟常进,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使理想信念的“压舱石”历经风雨而不动摇。

学用结合求效,锻造时代“全优生”。“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习的价值,终究要在实践中检验成色。然而,个别干部却陷入“学用两张皮”的怪圈:学的时候“口若悬河”,做的时候“手足无措”;说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漏洞百出”。一个好干部,要经得起群众的评判,还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广大党员干部把“学”的成果转化为“行”的自觉,既要带着八项规定的“标尺”去丈量工作,也要带着问题导向去求解破题,面对群众“急难愁盼”,不搞“口号式落实”,而是列出“责任清单”“时效清单”,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唯有在服务群众中“亮真招”、在改革攻坚中“涉险滩”,才能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群众中能服众的“全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