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护航杭马:吉利用30万月销证明“长期主义”才是终极赛道

深秋的杭州,三万多名跑者在西湖与钱塘江之间的赛道上挥洒汗水,而一群特殊的"参与者"正静默地穿梭于赛事各个环节。这些贴着"

深秋的杭州,三万多名跑者在西湖与钱塘江之间的赛道上挥洒汗水,而一群特殊的"参与者"正静默地穿梭于赛事各个环节。这些贴着"吉利护航车队"标识的车辆,以精确到秒的节奏执行着引导、保障、摄影等任务,仿佛一支训练有素的陪跑团。当打破杭马赛会纪录的中国选手从吉利代表手中接过银河M9的车钥匙时,这场体育盛事与中国汽车工业的深度对话才真正展现出其深刻内涵。

马拉松与造车,两项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在吉利的战略布局中呈现出惊人的同构性。这不仅体现在都需要超越短期冲刺的耐力,更在于二者共享着相似的节奏哲学:如何在漫长赛道上平衡速度与持久力,如何在关键时刻实现突破,以及如何将价值兑现寄托于对长期主义的坚守。吉利集团高层曾经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提到过:“造车是一场马拉松”,这句话或许正是解读吉利近年来战略布局的最佳注脚。

作为杭马冠名合作伙伴,吉利并未将赞助停留在logo曝光层面,而是将其转化为技术实力与品牌哲学的立体展演。极氪9X作为第一集团检查车,其航天级可靠性验证了吉利900V架构的极端环境适应性;银河M9和星耀8作为破纪录选手大奖,凭借月销过万的成绩彰显市场认可;而全线护航车型搭载的雷神AI电混2.0系统,则在连续工作场景中验证了低能耗与稳定性的平衡能力。这种深度参与背后,是吉利对体育营销本质的重新定义——赛事不仅是品牌展示的窗口,更是技术验证的试金石、文化共鸣的共振箱。

从杭州亚运会到哈尔滨亚冬会,再到如今的杭马,吉利始终将国际赛事视为"技术应用场景实验室"。通过高强度的赛事服务场景,吉利不仅向公众传递其"韧稳行远"的造车理念,更在实战中检验着技术创新成果。以赛事保障用车为例,车辆需要应对连续数小时不间断工作、频繁启停、复杂路况等极端条件,这恰好模拟了日常用户可能遇到的各种使用场景。在这个过程中,电池的热管理性能、电驱系统的可靠性、智能驾驶系统的稳定性等都得到了最真实的检验。

这种理念在吉利10月的销量数据中得到量化印证。单月乘用车销量突破30.7万辆,新能源销量近17.8万辆,渗透率高达58%,而银河品牌更以12.7万辆的月销提前达成年度百万目标,成为全球第三家年销破百万的新能源品牌。然而数字狂欢之下,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成绩背后的时间维度:28年聚焦汽车主业、11年累计研发投入超2500亿元、1562项安全技术专利构筑的护城河,这些无法用月度图表衡量的积累,恰似马拉松跑者日复一日的里程堆砌。

银河品牌"29个月达成百万销量"的闪电速度,是扎实地建立在吉利对电混技术专利集群、神盾电池安全系统等基础技术的长期投入上。正如马拉松比赛中,决定最终成绩的不仅是冲刺时的爆发力,更是日常训练中对配速、营养、恢复等细节的系统性掌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种系统性能力体现为从研发、供应链到生产制造的全链条协同。以神盾电池安全系统为例,其经历了36项安全测试,其中23项标准远超国家标准,还包括电池包底部球击、刮底测试等12项额外测试项目。这种对安全的极致追求,需要企业在研发阶段就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

吉利的全球化布局进一步丰富了长期主义的内涵。10月海外出口量4.1万辆中,新能源占比达33%,这一数据背后是吉利在全球市场的深度布局。在欧洲市场,吉利计划未来五年推出15款全新车型,建立超过1000家销售网点;在东南亚,宝腾e.MAS系列已连续九个月稳居马来西亚电动车销量冠军;在澳大利亚,极氪7X刚刚完成百辆交付仪式。这些布局都显示出吉利拒绝短期出口红利、深耕区域市场的战略耐心。

这种"全球视野、本地深耕"的模式,让吉利在不同市场上采取了差异化策略:在发达国家市场主打技术领先形象,在新兴市场则注重性价比和本地化生产。例如在印尼,吉利通过KD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不仅降低成本,更带动了当地汽车产业链发展。这种灵活而深入的全球化策略,需要企业具备对不同市场的深刻理解和长期承诺。

吉利作为中欧碳足迹互认工作组副主席单位,其连续三年蝉联中国车企ESG榜首的成就,暗示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维度已从市场规模转向标准制定能力。当一家车企开始参与全球产业规则的重构,其马拉松的终点已不再是简单的销量数字,而是对行业可持续发展话语权的争夺。在10月的世界NCAP大会上,吉利正式接受中欧汽车碳足迹互认研究工作组副主席单位授牌,这意味着中国车企首次在全球汽车碳规则制定中获得话语权。

当然,长期主义之路从来布满挑战。新能源市场日益激烈的价格战、全球化进程中的地缘政治变量、技术迭代加速带来的研发压力,这些都可能成为吉利"造车马拉松"中的"撞墙期"。特别是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技术路线尚未完全定型,市场格局仍在演变,任何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但吉利的选择也颇具启示性——通过构建全域AI技术体系打通智驾、动力、底盘等域的控制壁垒,通过神盾电池23项远超国标的极限测试建立安全差异化优势,其本质是以技术代际领先构建对抗不确定性的缓冲层。这类似于专业跑者通过核心肌群训练提升抗干扰能力,无论赛道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稳定的技术动作。以吉利最新发布的全域AI技术体系为例,该系统将AI技术融入智驾域、动力域、底盘域等整车核心领域,实现了从单点智能到全域智能的跨越。这种系统性的技术创新,需要企业具备前瞻性的技术布局和持续的研发投入。

在智能化领域,吉利已经构建起从"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到"天地一体化"的完整技术生态。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AI云动力2.0、AI数字底盘等创新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技术标准。这些技术突破不是偶然成果,而是吉利长期坚持"技术立企"战略的必然结果。据统计,吉利在近11年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500亿元,形成了近百个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集群。

杭马的终点线只是三万跑者新征程的起点,而吉利的造车马拉松仍在延续。从赛事保障车到全球市场,从单月销量破纪录到碳足迹标准制定,吉利正在用行动重新定义"中国速度"的内涵——它不是野蛮生长的昙花一现,而是技术积累、体系能力与社会价值的多重协奏。

当中国汽车工业从"追赶者"转向"领跑者",吉利提供的不仅是一种商业策略,更是一种产业哲学:将马拉松精神注入企业基因,在智能电动革命的漫长赛道上保持韧性与定力,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价值跃迁。这种哲学体现在吉利对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上,体现在对全球市场的耐心布局上,也体现在对产业未来的责任担当上。

吉利通过杭马传递的启示或许在于:真正的赛道从不局限于体育场或生产线,它存在于每个坚守长期价值的选择中,存在于对"更快、更高、更强"的持续重新定义中。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吉利的马拉松哲学或许能够为整个行业提供有益借鉴——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不忘耐力,在关注当下的同时布局长远,才能真正跑好“造车”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