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5年7月,俄乌冲突已持续1000天,尽管俄罗斯占据优势,但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2025年军费飙升至13.5万亿卢布(约1343亿美元),占GDP比例高达6.3%,创下苏联解体以来最高纪录。这场持续3年之久的战争,俄罗斯究竟是赚了还是赔了呢?
翻开经济页,刺目的红字扑面而来,3000亿美元海外资产被西方冻结,相当于2022年GDP的13.4%,如同被抽走全身十分之一的血液;
2025年国防预算较2024年暴涨25%,每三卢布财政支出就有一卢布流向军方;
2025年元旦,乌克兰终止天然气过境协议,俄丧失每年数十亿美元收入,欧洲市场彻底崩塌。
更隐蔽的伤痛藏在GDP的泡沫里。2022年表面16.7%的增长率,经11.9%高通胀率挤压后,真实增长仅剩5%。而西方制裁导致工业体系被迫“断肢求生”。
高端机床断供迫使坦克工厂用锉刀手工打磨零件,芯片短缺让导弹产量腰斩。当印度以80亿美元天价采购法国阵风战机时,俄军士兵还在填装苏联时代的库存炮弹。
然而账本还有另一面——当克里姆林宫的地图钉从中欧移向远东,新棋局悄然展开。
能源管道转向东方:北溪管道爆破的浓烟未散,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已加速铺向中国,2024年对华天然气出口激增40%;
北约内乱暴露软肋:特朗普强压欧洲将军费提至GDP的5%,德国爆发反军费游行,法国财长警告“财政崩溃”,联盟裂隙日深;
俄外长拉夫罗夫2025年突然宣布“明年削减军费”,轻描淡写抛出一句:“真正会垮的不是我们”——这句心理战直刺北约财政痛处。
战场更成美国霸权的“卸妆镜”:乌军日耗弹药量屡屡击穿北约产能底线,暴露西方军工链条的锈迹。当巴以冲突再起,中东多国默契无视美国调停,全球权力格局的松动已清晰可闻。
“这不是经济账,而是民族自救。”莫斯科大学地缘教授在电视辩论中敲着桌子。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俄罗斯对30年战略困局的绝地反击。
北约五次东扩将导弹推到边境,乌克兰申请入约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普京的赌注在于:以短期阵痛换取地缘突围——当美军从韩国抽装甲旅援欧,当北约峰会为军费分摊吵翻,俄军却在哈尔科夫缓慢而坚定地推进;
军工复合体成新引擎:乌拉尔坦克厂三班倒运转,带动上下游20万就业;军工厂工人工资翻倍,偏远城镇重现繁荣。
代价同样残酷:军营返乡列车载满覆盖国旗的棺木,商场货架被土耳其奶粉和中国手机占据,圣彼得堡的芭蕾舞团再难收到欧洲邀约。但民意调查显示,72%民众仍支持“特别军事行动”——比起叶利钦时代西方的空头支票,他们更相信战火中锻造的未来。
当IMF预测战争将持续至2025年底时,克里姆林宫正将算盘拨向长远:军费占比明年拟降至5.5%,北冰洋液化天然气码头加速建设,苏-75隐身战机生产线向中东买家敞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