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说无人车是“资本炫技的概念车”,落地得等十年?结果2025年直接甩出实锤:新石器10个月两次大额融资,累计吸金超6亿美元,今年交付量要破1.5万台——是去年的10倍!这实在反常,以前连几百台试运营都少见,怎么突然就奔着“万台级”去了?
更让人犯嘀咕的是反差:印象里无人车是“20万一台的高端玩具”,激光雷达单颗就卖8万,普通物流企业根本用不起。可现在激光雷达五年降了95%,从8.2万跌到3900元,无人车整车价直接从20万向2万下探;快递单票运输成本也从0.16元压到0.05元,降本69%。这和“无人车=高成本”的固有印象反差太大,难免让人觉得是“减配凑数”,要么性能缩水,要么只能在封闭场地跑。
可事实偏要反转,硬实力藏在落地细节里。新石器的无人车不是“封闭场地款”,已经在顺丰、中通的网点跑“最后一公里”——中通170家加盟商用了超500台,3台就能覆盖5个驿站,日均送5000单,成本降50%;邮政更是直接下了7000台的大单,这可是低速无人车行业最大采购量。而且成本大降不是偷工减料,禾赛激光雷达靠自研芯片把成本砍到前代1/3,英伟达计算芯片保持L4级算力还降价,全是技术突破撑起来的。
有人可能会说“无人车要抢快递员饭碗”,但这恰恰没看到行业痛点:2025年一线城市配送员年均工资10.2万,还在涨,可快递单票价格从9.14元跌到7.52元,人力成本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更关键的是,快递员的效率已经到了生理极限,即时零售爆发后,人力根本跟不上需求——无人车补的是“人力缺口”,不是抢岗位,比如疫情封控、暴雪天,都是它在顶配送;而且还催生出新职业,比如无人车运维、算法优化,这些岗位薪资比传统配送高30%。
说到底,无人车大规模上路不是“突然爆发”,是“技术降本+场景刚需+政策支持”凑齐了火候。1900个区县开放路权,深圳全市给L4级测试许可,京东未来5年要投100万台无人车,这些都不是噱头。对行业来说,它帮快递业破了“成本涨、利润跌”的局;对消费者来说,以后快递能更便宜、更准时,极端天气也不会断供;对社会来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能往发达国家7-9%靠,经济效率更高。那些觉得“无人车是概念”的声音,看着网点里忙转的无人车就该明白:这次不是资本炒热度,是真的用技术解决了行业的硬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