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扎克伯格任命元宇宙业务前主管推进AI战略

最近几天,科技圈又热闹起来了。Meta(也就是原来的Facebook)CEO马克·扎克伯格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人事调整:把

最近几天,科技圈又热闹起来了。

Meta(也就是原来的Facebook)CEO马克·扎克伯格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人事调整:

把原来负责元宇宙业务的高管维沙尔·沙阿,调到了AI产品团队,直接向Meta AI产品负责人纳特·弗里德曼汇报。

这个动作看起来只是公司内部一次普通的岗位调动,但结合最近Meta在AI上的种种动作,事情显然没那么简单。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2021年扎克伯格高调宣布公司改名Meta,把未来押在“元宇宙”上,当时还引发了全球范围的讨论。

可短短几年过去,元宇宙的热度明显降温,而AI却成了科技巨头们争相投入的新焦点。

扎克伯格这次把元宇宙的老将调去搞AI,其实是在用行动告诉大家:

Meta的战略重心,已经悄悄完成了转移。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是维沙尔·沙阿?

为什么是现在?

Meta到底想通过AI实现什么?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这些事。

先说说维沙尔·沙阿是谁。

他在Meta已经干了十年,最早是负责Instagram的产品管理,后来在2021年被调去主导元宇宙项目,算是扎克伯格非常信任的“老部下”。

他不是纯技术出身,但特别擅长把复杂的技术变成普通人能用、愿意用的产品。

比如在他负责Instagram期间,用户规模突破了十亿;

在元宇宙部门,他带队做了新一代的虚拟形象系统、移动端应用,还推动了Horizon引擎的升级。

换句话说,他是个能把“技术理想”落地成“真实产品”的人。

而现在,Meta最缺的,恰恰就是这种人。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Meta在AI这条路上,走得有点急,也有点乱。

今年早些时候,他们推出了一个叫Vibes的AI视频生成服务,本想在视频AI领域抢个先手,结果没多久就被OpenAI的Sora甩在了后面。

虽然扎克伯格过去几个月花大价钱招了不少AI人才,甚至砸了148亿美元把Scale AI的创始人亚历山大·王挖过来,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叫“TBD Lab”的特种部队式团队,但产品层面始终没能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更尴尬的是,Meta自家的大模型Llama 4,在一些公开评测里分数很高,号称能和GPT-4.5掰手腕,可开发者一上手就发现,实际表现差强人意。

比如在编程任务里,多语言支持得分只有16%,远不如对手。

这种“榜单上很牛,用起来拉胯”的反差,让外界对Meta的AI实力产生了不小质疑。

这时候,扎克伯格需要的不是更多研究员,而是能把AI技术真正变成好用产品的“产品经理”。

而维沙尔·沙阿,正好符合这个角色。

更重要的是,Meta的AI战略,从来就不是只做模型。

扎克伯格的目标,是要让AI融入Meta旗下的每一个产品——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甚至未来的AR眼镜。

他最近还说过一句很直白的话:“未来没有AI眼镜的人,可能会处于劣势。”

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背后逻辑很清晰:

Meta想做的,不是单独卖一个AI工具,而是让AI成为用户日常数字生活的“默认配置”。

要实现这个目标,光有技术不行,还得有产品思维。

比如,怎么让用户在刷Instagram时自然地用上AI?

怎么让WhatsApp里的聊天助手既聪明又不打扰?

怎么让AR眼镜里的虚拟助手真正帮到你,而不是变成一个累赘?

这些问题,都需要像沙阿这样既有平台经验、又懂用户心理的人来解决。

所以,这次调任,不是简单地“从元宇宙撤退”,而是把元宇宙积累的经验,用在AI上。

事实上,Meta内部已经明确表示,AI将成为元宇宙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换句话说,未来的元宇宙,很可能是一个由AI驱动的智能虚拟世界:

你的虚拟形象会自己说话、你的虚拟空间会根据心情自动调整、你和朋友的互动会有AI实时翻译和辅助。

这些设想,没有强大的AI支撑,根本没法实现。

那Meta现在在AI上到底投入了多少?

数字很惊人。

据公开信息,Meta今年的资本支出预计在660亿到720亿美元之间,其中大部分都砸在了AI基础设施上。

他们在建两个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名字分别叫“普罗米修斯”和“海伯利安”,都是千兆瓦级别的,专门用来训练大模型。

同时,他们还在自研AI芯片,试图摆脱对英伟达等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这种投入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排得上号。

要知道,苹果市值刚突破4万亿美元,英伟达更是达到了4.75万亿,而Meta虽然没到这个量级,但在AI上的决心一点不输。

扎克伯格甚至要求公司内部每个团队都要用AI工具,目标是“把工作效率提升5倍”。

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说明AI已经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公司的头号任务。

当然,Meta的AI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

除了前面提到的产品落地问题,他们还面临一个根本性的矛盾:

到底该坚持“开源”,还是转向“封闭”?

Meta的Llama系列模型一直是开源的,这让他们在开发者社区里赢得了不少好感。

开源的好处很明显:更多人用你的模型,就能更快发现问题、改进技术,还能带动整个生态围绕你的标准运转。

但坏处也很直接:竞争对手也能免费用,比如云服务商可以把Llama部署在自己的平台上,Meta却收不到一分钱,还得承担研发成本。

内部对此其实有不小分歧。

有人觉得开源是Meta的护城河,有人则担心“为他人做嫁衣”。

这种摇摆,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产品节奏。

而沙阿的到来,或许能帮Meta在技术和商业之间找到一个更清晰的平衡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eta最近还在AI电商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10月28日,PayPal宣布和OpenAI合作,把数字钱包嵌入ChatGPT,用户可以直接在AI对话里买东西。

虽然这是OpenAI的动作,但对Meta来说是个警钟:

AI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商业生态的重构。

谁能把AI和支付、社交、内容、硬件打通,谁就能掌握下一代互联网的入口。

Meta显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他们已经在Instagram测试AI购物助手,在Facebook推个性化推荐,在WhatsApp试水AI客服。

而沙阿过去在Instagram的成功经验,正好能用在这些新场景里。

总结一下,扎克伯格把元宇宙老将调去搞AI,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

它传递了几个明确信号:

第一,Meta的AI战略已经从“堆模型”转向“做产品”。

技术再强,用户用不起来也是白搭。

第二,元宇宙和AI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互相赋能。

未来的虚拟世界,必须由智能驱动。

第三,Meta正在试图构建一个“AI+社交+硬件+广告”的闭环生态,而沙阿这样的产品老手,是打通这个闭环的关键拼图。

当然,这一切能不能成功,还得看接下来的产品表现。

毕竟,在AI时代,用户最终只会为真正好用的东西买单,而不是为PPT里的宏大愿景鼓掌。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些巨头之间的调整可能看起来遥远,但影响其实很近。

你刷的短视频、收到的广告、用的聊天软件,甚至未来戴的眼镜,都会因为这些决策而改变。

Meta的下一步,或许就决定了我们未来几年数字生活的模样。

所以,别只盯着“元宇宙凉了”或者“AI又出新模型”这样的标题。

真正值得看的,是像沙阿这样的人,怎么把那些听起来很玄的技术,变成你每天都会用、离不开的小功能。

那才是科技改变生活的真正开始。

而扎克伯格,显然已经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了这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