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国际汽车巨头:全球涨价!

最近,用一个词形容传统汽车巨头,就是:寒气。就在前几天,车圈传来一个重磅消息,德国大众旗下的保时捷发布最新财报,第三季度

最近,用一个词形容传统汽车巨头,就是:寒气。

就在前几天,车圈传来一个重磅消息,德国大众旗下的保时捷发布最新财报,第三季度亏损高达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受此影响,今年前三季度其销售利润同比暴跌99%。

你没看错,就是那个曾经被誉为“最赚钱奢侈品牌”的保时捷,如今也开始卖不动了。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保时捷面对危机的解法,简单粗暴到让人咋舌:一边裁员,一边涨价。

这个一度被捧上神坛的豪华品牌,到底怎么了?

昔日的“印钞机”,为何突然熄火?

保时捷,在汽车江湖里几乎是“利润神话”的代名词。可以说在它身上,赚钱的逻辑曾经体现地淋漓尽致:

最经典的车型、最忠实的粉丝、最高的品牌溢价。

但现实证明,再香的酒,也怕巷子深处的变革。很多人不知道,令人无法忽视的业绩雪崩,根源还要从它自己的战略摇摆说起。

曾经,保时捷在电动化浪潮面前,也想当一个“弄潮儿”。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就在上个月,保时捷亲手敲碎了自己的“电动大梦”:不仅无奈宣布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的发布,还回头去延长燃油和混动车型的市场寿命,甚至直接终止了电池自产的宏伟计划。

这一系列折腾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代价。相关重组措施直接带来了约2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224亿元的额外巨额支出。

如果说战略失误是内伤,那外部环境的变化,则更是雪上加霜。

大洋彼岸的美国,一纸关税政策就成了新的枷锁。保时捷自己也承认,今年前九个月,光是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就高达3亿欧元。公司高管白禹翰更是直言,预计全年关税政策将给保时捷带来约7亿欧元的惨痛损失。

可以看到,它身上几乎叠满了双重debuff:既有自身转型的阵痛,又有外部市场的重压,这也让它过去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内忧外患之下,保时捷开始了两条最“狠”的自救之路。

急于求生背后,专挑最容易的路

今年5月,还有媒体在高调吹捧保时捷的品牌价值,认为其“坚不可摧”。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终于要被打破。面对危机,保时捷的反应也很快,表现很无奈,身体却很诚实,选择把压力直接转移出去。

第一条路,是把刀伸向忠实的消费者,用涨价精准“收割”。

面对巨额亏损,保时捷财务总监白禹翰公开表示,未来几个月公司将针对美国市场,直接上调售价。

这波操作是什么逻辑?简单说就是,车虽然可能卖得没以前好,但单车的利润必须给我补回来。至于消费者的感受,似乎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第二条路,是对自己人“下狠手”,裁员成了最直接的节流阀。

保时捷已经启动了所谓的“组织结构优化”,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裁员1900人,并且在今年内就要裁减掉2000个临时岗位。据说,这还只是第一波,第二轮裁员方案预计在年底前就会公布。

能屡屡做出如此简单粗暴的决策背后,是传统巨头面对新时代的力不从心。过去依赖品牌光环和技术壁垒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真的要过去了。

毕竟,单一依赖某个市场的消费热情总有风险。正如现在很多用户开始选择新的智能电车品牌一样,保时捷也将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当你的光环褪去,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去寻找第二个,甚至更好的选择。

时代变了,只靠涨价已经没用

有人说,如今的汽车市场,传统巨头的短板正在被一块块放大。

就在几年前,这些百年车企还是行业的绝对标杆:发动机的轰鸣声是信仰、品牌的历史是底蕴,但如今,虽然它们依然占据着庞大的市场,但心态都完全不一样了。

有人悲观,认为这是传统燃油车走向衰落的信号链;有人谨慎,担忧这些巨头能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真正完成转身。

的确,就眼下的困境而言,保时捷的问题绝非个例。整个欧洲的传统汽车工业,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想要在新的赛道里崛起,显然不能光靠一个涨价,或者一个裁员计划。

汽车不再是普通的制造业,更是科技与能源革命的正面比拼。对于这些传统巨头而言,显然也不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能高枕无忧,而是需要壮士断腕,一群人为了新目标all in。

对内,是要有刮骨疗毒的勇气。

比如,真正放弃对燃油车利润的幻想,坚决地投入到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中去。“将过去的包袱都甩掉,用全新的姿态去适配新时代,是打破‘路径依赖’的唯一方式。”

对外,是形成真正开放合作的“生态圈”。

比如近年来,很多新能源车企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能源补给—软件生态”等领域主打多条腿走路,相互之间打好配合,共同做大蛋糕。

总之,把时间拉长看,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关键的是,随着保时捷每一次无奈的涨价,这种巨头的焦虑感就越来越被放大。

核心就在于,这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需要技术、资本和全新思维长期投入的马拉松。

少点傲慢,多点实干,对于所有身处其中的玩家,才能找到共赢。

越是市场寒冬,越考验企业的生存智慧与极限挑战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