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全文1305字,阅读用时4分钟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无数家长们总是怀揣着满心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容易在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不经意间就对孩子提出了近乎完美的要求。

1
学习上,家长们往往期望孩子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最好科科满分。
一旦孩子的成绩出现波动,哪怕只是从 98 分下滑到 95 分,家长便开始焦虑。
忍不住质问:“这题怎么还会错?平时都白学了吗?”
孩子在书桌前挑灯夜战,做完学校布置的作业,还要被家长要求额外刷题、背诵各种知识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知识学得扎实,考试万无一失。
课余时间,各种辅导班、补习班更是排得满满当当,英语、奥数、作文,一个都不能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
哪怕放假在家,不少家长也有诸多严格标准。
孩子的房间必须时刻保持整洁,玩具要摆放得整整齐齐,衣物不能乱丢乱放。
要是哪天房间乱了一点,家长就会唠叨:“这么大了,还不会收拾自己的东西,看看乱成什么样!”
吃饭时,要规规矩矩坐在餐桌前,不能挑食,青菜必须吃够量。
“营养不均衡怎么长身体” 成了口头禅。

3
殊不知,这些在家长眼中为孩子好的完美要求。
在孩子看来,却像是一道道枷锁,让他们感到百般挑剔、压力重重。
孩子的成长本应是充满欢乐与探索的旅程,过度的苛求。
只会让这份旅程布满阴霾,让亲子关系也变得愈发紧张。

4
长期面对家长的完美要求,孩子的自信心就像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随时可能倾覆。
比如,有个孩子一直成绩优异,是家长眼中的骄傲。
但在一次难度颇高的数学竞赛中,他没能取得理想名次。
本就因失利而沮丧的他,回到家后却迎来了家长的指责。
“准备了那么久,怎么考成这样?别人能拿奖,你差在哪儿了?”
那一刻,孩子眼中的光芒黯淡了下去。
你说,这样是否得不偿失呢?

5
当家长执着于完美,孩子的创新思维就被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比如,在学校的手工课上,老师要求孩子们用废旧物品制作小摆件,有个孩子兴致勃勃地用易拉罐做了一个造型独特的小灯笼,虽不精致,却满是童趣与创意。
然而,当她满心欢喜地拿回家给父母展示时,得到的却是 “这做得什么呀,歪歪扭扭的,看看别人做的多规整” 的回应。
如此,这孩子动手时多数不敢页不再想大胆尝试新样式,总是想着怎么做得和范例一模一样,至少避免出错避免被说。
长此以往,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习惯了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些新奇的想法被深深掩埋,创造力也就此夭折。

6
完美要求筑起的高墙,让亲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父母若是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事无巨细地指手画脚。
孩子内心更多是抵触,却又不敢反抗,只能选择沉默。
渐渐地,孩子回家后不再主动和父母分享学校的趣事,父母问起,也只是敷衍几句。
原本应该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就容易变得客气又疏离。
等到孩子叛逆期,孩子就故意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孩子向东,他们偏往西。
家庭氛围变得剑拔弩张,亲子间的沟通渠道彻底堵塞,想要修复,难上加难。

7
教与育,绝非是家长用自己心中的完美标尺去衡量孩子,而是要接纳孩子的成长节奏,允许他们在试错中前行。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试错的过程。
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从蹒跚学步到奔跑跳跃,每一步都伴随着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
没人能够按照完美的标准去成长的,急于让孩子达到所谓的完美状态,反而如同揠苗助长,只会破坏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
家长们,让我们都试着放下手中那把名为 “完美” 的标尺。
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用鼓励的目光、温暖的怀抱陪伴他们走过成长的每一步。
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场爱与成长的双向奔赴,而非完美的苛责。
END

上万人还在看
01
|
02
|
03
|
04
|
作者标签:原深圳百花片区某大型教培机构优秀老师(有教资)/开过中考数学工作室/参编过多本教材书籍/PMP(国际项目管理师)/二胎宝妈/一个乐于分享的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