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一年过去,智远同学又见到了那群做 ima 的人。
签到台那儿,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我的名字。那一刻挺奇妙的,有点恍惚,也有点荣幸。
想想也巧,去年这个时候,我写了一篇叫《10月23日,腾讯悄悄推出了一款 App》的文章,还顺手录了个小视频。
结果那篇火了,后来听说小马哥也看过。
所以,我进会场时,心里其实挺感慨的;我在想,幸运这种事,大概是我在行业观察这条路上,还在一直跑,发现了这款产品。
现场见到不少人,有熟的,也有不熟的。有人走过来跟我说:「我就是看你那篇文章,才开始用 ima 的。」
那一刻挺暖的,毕竟平时不太爱社交,甚至有点社恐,但这种被「认出来」的感觉,又挺奇妙的;那种「你写的东西真有人在用」的实感,是做内容的人最容易被打动的。
这次活动比上次更松弛。签到区干净、舒服,大家都在拍照、聊天、打卡,一种很自然的氛围;说不上科技感,但很有「人味」。
那一刻我在想,这一年过去了,ima 好像变了,也好像没变。它还是那个安静的产品,但已经有了温度,也有了人在用。
01串当主持人的卓子同学,请产品团队上台时还挺有仪式感。上台的 Jayden,他是产品负责人,哎,好像胖了点儿。
他笑着说,我没想到,用户会盯着我们每周五的更新比我们还紧。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团队的节奏,和很多产品不一样;别的产品在追「迭代」,他们在追「回应」。
Jayden 分享了三个小故事,听上去很琐碎,但我觉得特别能说明问题。
第一个,是「被惦记的更新」。
有一阵,他们每周五固定发版本。后来有一周晚了几个小时,后台就被用户评论「炸」了。有人在社区留言:今天怎么还没更?是不是偷懒了?
Jayden 说那天他凌晨一点在改 bug,第二天早上用户留言就变成了「谢谢还在熬夜的你们」。那一刻他觉得,这是一种关系。
第二个,是「扩容的故事」。
ima 早期版本,用户空间有限。后来有个律师用户,用满了额度,一边截图一边私信他们团队;Jason 说他那天在地铁上,边走边调后台的容量,手一滑,还不小心把自己账号挤掉线了。
“但我觉得挺值的,”他说,那种被人依赖的感觉,是所有做产品的人最想要的。
第三个,是「共创的故事」。
他说现在不少功能、名字、乃至 prompt 的改写逻辑,都是用户提的;有用户专门写了几百条改进建议,最后他们干脆把那位用户请进共创群,一起改版本。
有时候我都分不清,谁在做产品,谁在用产品。Jason 说。
听完这三个故事,我忽然想到一句话:最好的产品,不应该刻意设计,是被惦记出来的。
我坐在台下,看到他们产品团队的汇报,觉得还蛮有感触,也不知道用什么词汇来形容吧。我能感受到一种“关系密度”的东西:
他们的更新节奏,其实是用户和团队之间的情感节奏,一个产品,被无数个用户反复吊打、重塑,这大概就是一个产品能活下去的最好理由。
02Jayden 讲完,换第二个产品经理的分享了,这点要吐槽下ima,录音语言识别有点不准哇。给我翻译成: C丽亚,这位美女同学至今叫什么,我都不知道。
她开头说了一句话:智慧因你而生。
然后回顾这一年 ima 的变化:
支持文件格式,从几种扩展到二十多种;语音转录、会议纪要、视频笔记全都打通;知识库能共享、知识号能发布;
一条知识,从「生产」到「流转」,再到「复用」,形成了真正的闭环。
「信息如果不流动,就会沉睡。」她说。
那一刻,我意识到他们想做的事情,不只是“工具”,更像在搭建一个供水系统。一个让知识能自由流动的管道。
她讲产品架构时,PPT 上出现了一张图——我记得是一个像水流一样的结构。
左边是输入,右边是输出,中间是循环;她说,「我们希望,让知识从个人的脑中流出,在团队的协作中重新被吸收。」
是的,知识的命运,不在存储,而在流动。这也是我多年的创作哲学。
我们过去理解的知识管理,是“存”。在文件夹、在云盘、在笔记软件里,放着那些不再打开的文件,而在 ima 里,知识第一次有了运动的能力。
一段语音能变成文字,一份纪要能被复用成知识卡片;一个人写的内容,能被另一个人引用、再编辑、再延伸。
这就是「知识流」的含义。
C丽亚还讲到另一个点:共享。她说,这一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开放自己的知识库。老师把课程放进知识号;创业者公开自己的笔记;企业把内部资料变成“可问答”的知识助手。
03到了分享时刻,嘉宾太多,耳朵用不过来,索性说几个有代表的。
第一个是小兄弟「仲泰」。
他是特工宇宙的创始人、00后,很帅;去年 ima 刚上线那会儿,他第一时间写了篇文章分析,说这是国内最接近 NotebookLM 的产品。
那篇文章后来火了,一年后,他从「写它的人」,变成了「和它一起做事的人」。今天他在台上说:「我不只是用户,我在跟它一起长大。」
因为我很清楚,他是那种「实干型的理想主义者」:每天都在用 AI 写文案、改脚本、做项目,团队在用。
我在他眼中看到了背后的另一种可能性,ima 是一个可共创的操作系统。
第二个是“定哥”(历史老师,周建定),ima 把名字识别得还挺准。
他在深圳二高教历史,已经教了二十五年,说话带点广东口音,但思路特别清晰。
他讲到,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使用 ima 查资料,他一开始找了国内教育类一体机的头部厂商,希望能配合教学场景,但「大厂节奏太慢」,开发周期长,等到暑假还没出来。
后来,他自己发现了一个灵感——去买了「闺蜜机」。
这段故事很有戏剧性:
他花了 4000 多块买闺蜜机,又加 3000 块买摄像头。别的老师问他:学校给你报销吗?”
他笑着说:抽象,我找校长报销,校长说你有病,老师买闺蜜机干什么?
最后,他只好自己掏腰包买下来,放在教室里当作 ima 的专用设备,还开了儿童模式,只能访问 ima,连浏览器都禁掉。
他还讲了一个细节:
学生们下课就排着队查题,用「ima专业机」看考点,甚至查政治、数学、哲学。
有一个平时特别内敛的男生,用 ima 关注了一堆哲学知识库;有女生上课听不懂,课后就在机子上查「为什么明清科举变化这么大」。
定哥说:我发现学生真的太聪明了,只要你给他一个合适的工具,他就会自己学。
他还提到,刚把 ima 融入课堂时,学生一度焦虑:老师,你现在备课是不是全靠 ima 了?他说:“我得跟他们解释,AI 不是代替老师,而是让学习更主动。”
可太打破智远同学对产品的想象空间了。
后面,两个分享连着听下来,感觉像是同一个主题的两种表达。一个讲知识,一个讲信任。
钱文颖,他是中欧商学院 AI 与管理创新中心的老师,一上台就讲卢曼的卡片盒;他说,过去的知识,是静态的卡片;现在知识,是动态网络。
AI 的价值,在帮助我们「重新组织知识」。他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每个知识节点,都像一个神经元,只有在被使用时才会被点亮。」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
他还说,AI 让知识有了「第二次流动」,这次流动不是靠出版,而是靠使用。
我当时就在想,这和熊慧琴讲的,其实是一件事。熊慧琴来自广发证券。
她介绍说,在 ima 上联合打造了券商行业首个 AI 原生知识服务体系:广发证券知识号。这个体系的目标是让知识「可搜索、可理解、可交互、可增值」。
我听完认为,他们做的是一个:AI 投教助手。
她分享两个例子非常有趣:
一位 70 后的老客户向 AI 提了复杂的宏观经济问题,结果 AI 不仅给出答案,还自动生成图表与逻辑导图,比他自己查一上午更高效。
一位 60 多岁的阿姨说:以前理财术语我根本看不懂,现在 AI 帮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我一点一点就学会了。
有意思。
知识流动,需要信任;信任重建,也需要知识。
04听完他们一圈的分享,我开始重新思考「工作台」这个词。我也经常听别人说:它不就是个笔记软件吗?存东西的地方......
但我觉得,看产品这事,得辩证点看。
很多人看到表面:一个能写、能传、能同步的工具;可在我看来,它更像一种新的「认知界面」,一种重新组织信息、知识、甚至行为的方式。
怎么理解呢?
我常说,很多人都被这个「框」给框住了。你打开 ima,看到的第一个就是那个输入框。大多数人以为那只是个提问框,但其实,它是个「入口」。
这跟此前有人和我聊过百度网盘一样,他们已经做到了「智能网盘」阶段,可还有人觉得,那是存文件的仓库。
想想互联网最早的两个入口是什么?
一个,搜索框,一个,浏览器地址栏。前者让我们能找到世界的信息,后者让我们能抵达它。
而 ima 的这个框,把这两件事合成了一件事。它既能问世界问题,也能重组世界知识;这时候,「搜索」变成了「理解」,「浏览」变成了「连接」。
我一直觉得,这个小小的输入框,藏着产品哲学的转折点,它是主动地「召唤关系、召唤问题」。
我们太习惯用「App」的逻辑去看世界了。但 ima 更像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价值在于它能「承载」什么。
过去,我们用浏览器打开网页;现在用工作台同样也可以啊,它能打开微信生态内容,也能打开任意网址,还能生成知识库。
全球很多团队,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 OpenAI 最近在测试浏览器。乍一看,它是能上网的 ChatGPT,但仔细想,它本质上在做的让 AI 「直接触摸世界」。
你不再只和模型对话,可以让它去访问网站、抓取信息、整理知识;某种程度上,它已经不是一个聊天机器人,是一块工作台:一个能「行动」的界面。
这件事和 ima 的逻辑非常像。区别只是:
一个在定义「AI 如何工作」,另一个在定义「人如何与 AI 一起工作」。
换句话说,这个系统,是为所有场景留口。
未来大家都要做系统,要做底层.我昨天还发朋友圈说:现在已经到了浏览器和AI助手融合的阶段了,perpxity老板说什么来着,搜索是开始,但我认为:聊天即开始,chatbot即新窗口…...
它能串联网盘、知识库、搜索、Agent、协作——这才是真正的「共同进化」。
我后来在想,我们嘴上说「共同进化」,那到底在进化什么?
就两件事:产品的进化,和人的进化。
先说产品,下一代产品,是让所有产品都能被 AI 串起来,最核心的那个智能中枢: chatbot。
只要被「chatbot叫得出来、调得起来、懂得语境」,整个世界就能连成一张「有意识的网」。
举个例子:
ima昨天发布了2.0,叫任务模式,你只要给它一个指令,比如「帮我做一份关于低空经济的行业分析」,它就会自己去规划、搜索、提炼、反思、成稿。
看起来像是 AI 在独立思考,但其实,它在「借你的知识行走」,因为背后那套知识,是一个人自己搭建的知识库,这些碎片的积累,就是 AI 理解世界的底层数据。
当 AI 开始用这些人类留下的痕迹去生成新的内容时,它就在沿着人类的思维路径往前走。
而另一个进化,是人。
当人开始真正用这些工具,用 AI 来记录、整理、表达、传播,知识就开始流动。
这种流动,不只内容在走,更是认知在传。
一个人学会了、写出来、分享出去,就像在点亮一个节点;然后,另一个人被启发、被影响、再点亮一个新的节点。
这时,你会发现,AI 是让产品互通的桥,人是让知识传导的电。
通往 AGI,一开始只是一个知识库,里面放了很多关于 AI 的资料和论文。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后来把这个知识库开源了。
结果呢?
知识一旦开放,人就开始流动。很多人去看 AI 的东西,就聚到了那个网站上;慢慢地,他们建了社群、做了社区、搞了线下活动,甚至还衍生出商业合作、联名直播。
你看,这条线特别清晰:从知识库,到网站,到社群,到活动,到商业化:一步步都是知识驱动的人际连接。
知识库是起点,真正推动这一切的,是在用的人。知识活了,AI 的生态更有人味,所以我常说,AI 的终极形态是关系的进化。
当知识能在不同的人之间流动、发酵、再生产,它就成了是一种「社会组织力」。
过去这一年,我常常在想,什么叫长期主义?
有人说是「慢」,有人说是「坚持」。但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静水深流」。
这一年,我从旁观者变成了使用者。无论开会、录音、写稿,每次出门,我都带着 iPad,随时打开 ima,那些散落的瞬间,都被我收集进同一个框里。
也有人问我:你怎么没见开知识号?
我笑笑说:我一直在用,只是更习惯「在水下用」,没有公开那些原汁原味的思考罢了。
我们这一代人太习惯用「效率」的方式去看世界了,但知识的生长,它需要一点时间、需要一点连接;就像写一本书,光靠整理不行的,有些东西得靠「养」。
我想,这就是长期主义的另一种样子。
今年,我看到 ima 的生态在生长;也许明年,能看到「智能体的协作」再进化。而当明年这时,我的文章标题,可能会是:
ima,让知识与人的链接有了灵魂。这大概是一种更深层的「连接」吧,人与人之间的、人和知识之间的、人和世界之间的。
嗯,很腾讯,有连接那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