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9.9元“偷甘蔗”爆火,千万人追捧下的甜与痛

作者 | 李大为来源 |互联网品牌官短视频平台的热点迭代总是猝不及防。前阵子火遍全网的“鸡排哥”还没凉透,四川眉山的“甘

作者 | 李大为来源 |互联网品牌官

短视频平台的热点迭代总是猝不及防。

前阵子火遍全网的“鸡排哥”还没凉透,四川眉山的“甘蔗哥”已经凭借一场“9.9元偷甘蔗”的活动,拿下了新的流量高地。

这两天打开手机,相关话题的关注量早已突破千万。

29岁的甘蔗地老板童师傅,一夜之间成了网友口中的“新晋网红”。

这场爆火的起点,源于一个偶然的灵感。

本月初,童师傅在网上刷到网友分享“偷甘蔗”的趣味视频,灵机一动想到,不如用这种新颖的方式推广家乡的甘蔗。

既让消费者体验到新鲜感,又能带动甘蔗销量,算是一举两得。

很快,“9.9元偷甘蔗”的活动正式上线,100多亩的甘蔗地摇身变成了户外游乐场,活动规则简单又实在。

每人2.99元进场费,小朋友免费;需要砍蔗工具可以租,10元押金归还后全额退还;不管有没有被NPC(专门负责“抓捕”的工作人员)逮到,只要想把砍下来的甘蔗带走,每根付9.9元就行。

如果不想当“小偷”,交10元押金领个“安全员”袖套,还能变身NPC体验“抓捕”的乐趣。

最低不到3块钱,就能在田间地头体验追逐打闹的刺激,结束还能抱走甜甜的甘蔗,这样的性价比让游客蜂拥而至。

最火的时候,深夜十一二点还有人驱车赶来,老板只能把营业时间一延再延,最后改成开放到凌晨3点,即便这样,现场依旧人山人海。

热闹背后,是越来越难控制的现场秩序。

甘蔗哥在直播中透露,随着游客越来越多,现场已经有些混乱:有人砍了甘蔗没付钱就悄悄溜走,有人把租来的砍蔗工具直接带走不返还,更让人揪心的是,不少甘蔗被砍断后扔在地上无人问津,好好的劳动成果就这样被浪费。

他对着镜头反复呼吁,“大家看上哪根砍哪根,千万别造成浪费”,语气里满是农民对作物的珍惜和无奈。

其实,这种“突然爆火”的案例近年来并不少见。

之前山西永安寺因为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取景而客流量暴涨近3倍,当地迅速跟进配套设施,推出文创产品和沉浸式表演,稳稳接住了这波流量;

贵州的“村超”“村BA”更是凭借群众文体活动走红后,不断完善服务和业态,让短期热点变成了长期品牌。

反观眉山的甘蔗地,显然没做好应对海量游客的准备,简陋的规则设计和有限的管理人力,让本是双赢的创意活动,变成了老板独自承担损失的“流量负担”。

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刘琼曾说,网红景点爆火后,最容易面临安全隐患、服务脱节等问题,想要长久发展,不能只靠噱头,必须在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和规则设计上多下功夫。

甘蔗哥的困境恰恰印证了这一点:2.99元的进场费连基本的管理成本都覆盖不了,缺乏对逃单、浪费行为的约束机制,再加上NPC和安保人手不足,自然会出现各种乱象。

流量本身是件好事,它让眉山的甘蔗被全国网友看见,也为当地乡村旅游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就像浙江德清的“村咖”,把废弃矿坑、稻田改造成特色打卡地,吸引了大量青年返乡创业,还带动了周边农产品销售;

聊城的兴隆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引入多元业态,让空心村变成了年接待80万人次的网红地。

对于甘蔗哥来说,想要留住这波热度,首先得完善规则:可以适当提高进场费,用这笔钱增加NPC和安保人手;

设置明确的处罚机制,对逃单、浪费的游客进行公示或禁止再次入场;

划分体验区域,避免游客集中拥挤导致混乱。

其次,当地文旅部门也可以顺势介入,借鉴贵州“村超”的运营模式,把“偷甘蔗”活动和乡村游结合起来,推出“甘蔗采摘+本地美食+田园观光”的套餐,让游客不仅能体验趣味活动,还能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而作为游客,更要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

农民种甘蔗不容易,从育苗到成熟要付出数月的辛劳,不能因为活动有“偷”的噱头,就真的无视他人的劳动成果。

遵守现场规则,砍了甘蔗按时付费,不浪费、不私拿工具,这不仅是对老板的尊重,也是自身素质的体现。

流量是把双刃剑,能让一场创意活动火遍全网,也能因为混乱的秩序让它草草收场。

好创意只是第一步,想要长久发展,必须做好配套的管理和服务;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来说,在享受流量带来的趣味体验时,更要保持理性和自觉。

希望接下来,甘蔗哥能尽快完善现场的管理和配套,当地文旅部门也能抓住这次机会,让“偷甘蔗”这个热点,真正变成带动农户增收、推广地方特色的契机。

大家都愿意看到一场皆大欢喜的流量盛宴,而不是老板亏本、作物浪费的尴尬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