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易经文化传承师 —— 九戒老师讲到:在《易经》的博大精深中,颐卦蕴含着养生的至理,而华佗注重养生创五禽戏的故事,正是对颐卦的生动诠释。

颐卦,上艮下震,艮为山,震为雷,有山下雷动之象。从卦象上看,犹如一张口,上下两排牙齿,中间是食物,象征着养生中的饮食之道,更广义地说,是对生命滋养的重视。其卦辞 “贞吉。观颐,自求口实”,强调了坚守正道以养身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寻求滋养生命的资源。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战乱频繁,疫病横行,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在这样的环境下,华佗深知养生对于人们抵御疾病、延续生命的重要性,这与颐卦所强调的重视生命滋养不谋而合。
从颐卦初九爻 “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来看,这一爻警示人们不要舍弃自身本有的养生智慧,而去盲目追求外在的口腹之欲。华佗所处时代,很多人因战乱和贫困,饮食不节,或为了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不顾身体健康。华佗则不然,他明白真正的养生不是追求山珍海味,而是要合理饮食,滋养身体。他在观察和研究中,发现了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倡导人们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食物,这正是对初九爻所蕴含道理的实践,不被过度的欲望所驱使,回归到正确的养生轨道上。

六二爻 “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意思是违背常理去求养,向高丘上的人求养,往前行进会有凶险。华佗在养生理念上,也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生理特点,不能违背常理去追求养生之法。当时社会上有些人迷信丹药等不切实际的养生方式,华佗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真正的养生应该是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自然中寻找养生之道。就像他创编五禽戏,是从观察自然界中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习性和动作得到灵感。这五种动物在自然中遵循着各自的生存之道,身体矫健,生机勃勃。华佗通过模仿它们的动作,创造出一套适合人类养生的功法,而不是去追求那些没有科学依据、违背自然规律的养生方法,这体现了他对六二爻哲理的深刻理解。
六三爻 “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再次强调了违背养生正道的凶险。华佗在行医过程中,见过许多因不注重正确养生而患病的人。比如一些人过度劳累,不注意休息,或者生活习惯混乱,导致身体虚弱,疾病缠身。华佗意识到,养生是一个长期的、需要遵循正道的过程,一旦违背了正确的方法,可能会在很长时间内对身体造成损害,难以恢复。所以他提倡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的平衡,这也是对六三爻所表达的 “正养” 观念的呼应。
六四爻 “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以正确的方式去求养,就像老虎专注地寻找食物一样,有目标、有方法地追求养生,就不会有过错。华佗在创编五禽戏的过程中,就展现出了这种专注和执着。他深入山林,仔细观察五种动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习性。虎的刚猛扑击、鹿的优雅奔跑、熊的沉稳行走、猿的灵活攀援、鸟的轻盈飞翔,都被他一一记录和研究,然后结合人体的生理特点和运动规律,精心编排成五禽戏。这种对养生方法的专注探索和追求,正是六四爻所倡导的积极求养的精神体现。
六五爻 “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意味着在遵循养生常规的基础上,要坚守正道,不可冒险妄为。华佗在推广五禽戏时,也强调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度练习。五禽戏虽然有很好的养生效果,但如果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过度练习,可能会适得其反。他会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年龄、病情等,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禽戏动作和练习强度,这体现了他对六五爻所蕴含的 “适度、守正” 原则的把握。

上九爻 “由颐,厉吉,利涉大川”,表示以正道养身,虽有危险但最终会获吉祥,有利于度过艰难险阻。华佗的五禽戏,经过实践验证,确实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益处。许多人通过练习五禽戏,增强了体质,提高了抵御疾病的能力,在那个动荡不安、疾病肆虐的时代,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如同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凭借着正确的养生方法,顺利地渡过了 “大川”。而且,五禽戏作为一种养生文化,传承至今,对后世的养生理念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充分证明了遵循颐卦所倡导的养生正道,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华佗注重养生创五禽戏的故事,与《易经》中的颐卦紧密相连。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实践,诠释了颐卦所蕴含的养生哲理,告诉我们要重视生命的滋养,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特点,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去养生,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延续。这不仅是古代智慧与医学实践的完美结合,也为我们现代人的养生保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