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号”蔡崇信:野蛮其体魄

文 | 佘宗明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公司高管们均着正装出席。但马云口中“最感谢的人”“最棒的CFO

文 | 佘宗明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公司高管们均着正装出席。但马云口中“最感谢的人”“最棒的CFO”——蔡崇信,在正式着装之外,还穿上了一件球衣。

球衣号码是19号。

19,对蔡崇信似乎有着特殊意义:他在耶鲁大学的球衣号码是19,他在阿里的员工编号是19,“以体树人校长计划”启动的年份数字也是19。

▲2014年9月,在纽交所门前,蔡崇信穿上了耶鲁大学的19号球衣。

在前两天的第六届蔡崇信以体树人校长年度盛典上,蔡崇信身穿写着“以体树人”的球衣上场打篮球,号码还是19号。

某种程度上,19号球衣,成了蔡崇信“永远在场”精神的迂回表达:他心中燃着的那团体育之火,没有熄灭过。

西装和球衣,也构成了蔡崇信的AB两面:一面是西装革履的商业领袖,运筹帷幄于商业的赛场;一面是球衣加身的“以体树人”倡导者,经常投身于推动体育教育的实践场。

01

说到蔡崇信,很多人会想到他的耶鲁大学高材生、投行精英、阿里永久合伙人、NBA篮网队老板等身份,会想起马云的那句“没有蔡崇信,就没有阿里巴巴的今天”。

但对很多校长来说,蔡崇信还是身后的坚定支持者和信心强化者——连接他们的纽带,便是“以体树人”的共同信念。

100多年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演讲中说:“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最要之事为运动。”他笃定,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

就体育与人格关系的认知而言,身体力行倡导和助力“以体树人”的蔡崇信,显然是这位蔡姓本家的观念同路人。

蔡崇信为什么这么看重“以体树人”?

19号球衣,已经给出了答案:体育,本就是他的热爱。

因为热爱,所以受益。因为受益,所以热爱。

在蔡崇信公益基金会2025以体树人教育研讨会上,蔡崇信就回忆起了自己求学时接受的篮球、橄榄球、棍网球训练,表示“体育,是我一生受益最重要的一门课。”

▲蔡崇信在演讲中说:体育,是自己一生受益最重要的一门课。

说这话时,刻骨的记忆大概又“袭击了他”:13岁那年,蔡崇信告别在台北的家人,远赴美国求学。登上航班后,机舱广播里混杂着多种语言,像极了他即将闯入的世界。

初到异国,他面临的,是语言不通,是文化隔阂,是精神孤独。为他打开融入大门的,是比赛。在球场上,一次次防守、一记记传球、一场场拼搏,消弭了肤色差别、口音差异,让他跟同学建立起了信任和友谊。

▲1985年,蔡崇信跟耶鲁大学棍网球校队的队友们合影。第三排左数第三人为蔡崇信。

这段年少经历,形塑了蔡崇信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体育是超越国界、种族与文化的世界语言。那些无需翻译的肢体表达,就是最自然的沟通方式。

将体育视作“全球通用语”,构成了蔡崇信很多重要决策的逻辑起点:从收购NBA篮网队、WNBA纽约自由人队等,到推动NBA中国赛落地生根,都可作如是观。

今年10月10日,NBA中国赛澳门站现场,马云、蔡崇信、吴泳铭三人同框,跟成龙、贝克汉姆、姚明、奥尼尔等频密交流的画面曾受到关注。这背后就离不开蔡崇信对体育“世界语言”价值的善用。

善用之义,在于回馈。四十余年前,体育帮还是青少年的“19号球员”蔡崇信找到了更多的勇气、打开了更大的世界,那后来蔡崇信用实打实的举措支持“以体树人”,就是在那束灯光照亮少年的自己后,又点亮更多的灯去照亮无数少年,帮助更多中国青少年去解锁体育这门“世界语言”。

爱我所爱之外,蔡崇信还要以热爱带动热爱。

02

在热爱上长出的公益,生命力往往更加蓬勃。

如果这类公益跟社会痛点结合,那价值还会被持续放大。

蔡崇信公益基金会聚焦“以体树人”,就起于蔡崇信的本心,利于解决现实中的痛点。

这里的痛点,是中小学生近视率偏高、肥胖率上升、力量素质下滑、抑郁情况常见、心理问题频现。“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正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忧心。

如果说某个程序频繁宕机,那最该做的,也许不是加内存条,而是重写源代码。

将体育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中解救出来,让体育回归德智体美劳“五育”基础的地位,就是重写源代码的应有指向。

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强调“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到今年以来多地明确将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如北京于2月份发布了中小学“体育八条”,都是秉持问题导向的政策靶向发力。

以体树人校长计划,则是在推动体育教育强化方面与之呼应的民间实践。

“树人”为何要“以体”?蔡崇信阐述的“体育观”,可资参考。

去年的研讨会上,蔡崇信就说:跳高最后一跳都是失败,体育教育是挫折教育。

今年他又说:“体育教会我勇敢面对失败、面对挫折,倒下去能再站起来。”

而乒坛“初代大魔王”邓亚萍的观点也与其相近:“体育教会我如何面对失败,今天赢了不等于明天能赢,保持敬畏,这是以体树人的意义。”

▲邓亚萍在台上跟张伟丽对谈。

今天的孩子之所以身体脆皮、精神脆弱情形多发,运动机会匮乏、抗压能力缺失是重要因素。当孩子们动辄被禁锢在教室内、课桌间,“失败体验”被剥夺,心理韧性的根基也就无从建立。

而体育运动的价值,就在于教会孩子与失败共处、与挫折共舞,用不可避免的挫折为他们打上心理疫苗,让他们懂得:重要的不是不失败,而是在失败中蓄积再爬起来的能量。

“19号球员”蔡崇信所说的“体育教育是挫折教育”,言下之意便是:以体树人,树的是人的身体素质、道德品格,也是人的反脆弱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被视作中国近代体育教育奠基人的张伯苓听了这话,也许会点头以示认同。他曾说过:“德智体三育之中,我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国人的)‘弱、散、私’三病均可通过体育来根治”,表达的意思庶几相通。

03

补上体育教育应补之缺,让更多孩子燃起对体育的热爱,当是共识。

但揆诸现实,最难的不是形成共识,而是怎么牵住牛鼻子。

许多教育类公益项目的落脚点,都是捐器材、建场观。蔡崇信公益基金会锚定的核心突破口,则是校长。

这来得颇具针对性:强化体育教育,硬件设施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还是“人”——在国内教育生态中,校长是治校的最关键角色,作为学校掌舵者,他们的理念、担当和执行力,才是决定校园体育能否普及的决定性因素。

简单来说,一个校长是否真正理解体育的价值,直接决定了一所学校体育课会不会被语数外老师占用,决定了一群学生是在教室里“圈养”还是在运动场上“释放”。

所以蔡崇信公益基金会在初期尝试邀请专业教练上体育课、捐赠体育器材,但效果不甚理想后,次年就就将目光转向了校长。

蔡崇信表示:“我们要激励中国最有体育教育精神的校长,因为一个校长可以影响自己学校里的100个老师,他们可以影响学校里的1000个学生,也可以影响其他校长。”

基金会每年评选“以体树人校长”,就是以树立标杆为支点,搭建体育教育革新的传导链条,撬动更多教育者在体育教育上的观念重塑。

事实证明,这行之有效。今年9月,我曾实地探访重庆珊瑚鲁能小学,这所学校校长便是入选了第二届蔡崇信以体树人校长计划的刘君。

在“以体树人”实践上,刘君就让我见识到了一个有魄力的校长可以带来什么。

中小学落实践行“开足开齐体育课”,最大难题是“缺场地、缺师资”。

可刘君却采取各种办法,让问题得到迎刃而解:不论是用“见缝插针”式空间利用解决场地不足问题,还是用全体老师和学生团队协同管理方法打破人手紧张局面,抑或是用小场地高频率比赛的模式(如笼式足球)实现“人人上场”,都表明,校长是体育教育的关键守门人。在《当一个数学出身的校长将体育视作第一学科》中,我对此有过全面介绍。

▲在重庆珊瑚鲁能小学,教学楼楼顶都被分隔成了多个露天小足球场。

在对话中,刘君就提到,每年有大量地方教育部门、学校校长过来交流取经。

在今年入选的那些校长身上,我也看到了同样的魄力。如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校长金晓东,说“德智体美劳,体育占C位”;贵州普安县罗汉中学校长欧阳谦,从玉米地里“抠”出足球场……他们每个人的努力,都值得写成一篇人物特稿。

到头来,他们带来的改变,也是对寓于“以体树人,先找校长”中的第一性原理的印证:要改变体育教育,先改变教育管理者。

有了更多“以体树人校长”,操场上才会容得下更多驰骋的“19号”。

04

体育给了蔡崇信很多精神力量,他想让更多孩子从体育中汲取力量,这离不开校长们的托举。

将镜头拉远,这场源于个人情愫、基于校长托举的体育教育公益,还有着扎根于家乡传统、依托于长期主义的特点。

蔡崇信在用“以体树人”逻辑优化源代码时,还嵌入了家乡补丁。

蔡崇信祖籍是湖州南浔,本就有着深厚的体育文化传统。蔡崇信公益基金会注册地——浙江湖州南浔区虹桥路18号蔡宅十多公里外,就坐落着另一位大家的祖居,他便是中国体育教育先驱徐一冰。

1908年,南浔人徐一冰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体育师资学校——中国体操学校。他还创办了《体育界》杂志,提出“健康美”与“妇女解放”。

彼时的他,极具先见地提出,“强国之道,重在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

蔡崇信俨然是用“前辈负责破土,后辈负责播种”的方式,对徐一冰做了隔空致敬。“以体树人”校长计划,某种意义上也是历史先声经久不消后激起的现实回响。

有意思的是,蔡崇信跟“最佳拍档”马云的公益切口都是教育:马云公益基金会着眼乡村教师,看重乡村教育;蔡崇信公益基金会专注于以体树人,聚焦校长与体育教育。

▲这两位阿里巴巴永久合伙人的公益落点,都跟教育有关。

看似有别,实则殊途同归,都投向了教育这么个“慢变量”,都强调对“人”的投资。这就像默契的接力,共同所指就是培育面向未来的“完整的人”。

都说“百年树人”,将公益锚点锁定为教育,也必须着眼于长远。

这不免让人想起阿里那句著名口号:“做一家102年的企业。”生于1999年,加上102年,正好横跨三个世纪,这句口号里藏着的,是做长期主义者的决心。

所以说,投射教育公益,对马云跟蔡崇信而言也是走在“志业”的延长线上:构建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关注人的全面成长,都是面向未来。

换言之,做“102年的企业”,做旨在“树人”的教育公益,看起来是两回事,本质上是同一件事——践行“长期主义”。

05

蔡崇信对“以体树人”的倡导助力,让许多人看到了体育的价值,也看到了蔡崇信的AB面:一面着的是西装,另一面着的是球衣——球衣的号码从未变过,自始至终是19号。

19号球衣是蔡崇信对热爱的阐释:笔挺西装,确实是他驰骋商场的外衣,但他的内核,则是一身“运动服”。

这身“运动服”,是某些精神力量的外化:那是被体育精神塑造出的直面挑战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意志、团队协作的智慧与始终在场的担当。

细看就会发现,被体育塑造的品格贯穿了蔡崇信的人生脉络当中。

1999年他放弃70万美元年薪的投行工作,加入月薪只有500元的阿里,这份孤注一掷未尝不是赛场敏锐洞察力和果敢决断力的延续。

在阿里此后的诸多困顿时刻——融资困境、非典危机、雅虎整合、上市波折中,他都稳如磐石,像在球场上那样保持着“始终在场”的劲头。

可以说,他的成功,其实是体育精神在商业世界的胜利。他在商业世界坚持的,也是体育教给他的:重要的不是从不失败,而是永远在场不回避、保持定力不逃避,是遇挫时能永不言弃、倒下后能再站起来。

就此看,即便是他在身着西装时,那件“19号球衣”都没脱下来过——那是一种情怀,一种品质,但首先是一份热爱。

▲每年以体树人校长盛典的篮球赛环节,蔡崇信都会身穿19号球衣上场比赛。

延续热爱的最好方式是传递热爱。

体育之于蔡崇信,是昔日融入外界的通行证,是后来铸就品格的磨刀石,也是如今回馈社会的火炬——曾经的他被体育之光照亮过,现在的他用点亮一根根火炬的方式照亮更多人。

球场上,要赢球,就要学会传球。对以体树人的助力,就是另一种“传球”。

通过“以体树人校长计划”,将体育精神传递给更多孩子,带动孩子们在体育运动中锤炼强健的体魄、培养坚韧的品格……这,就是“以体树人”的核心价值所在。

11月的南浔,河面会起薄雾,薄雾褪去后,徐一冰祖居的“教育之本,体育为先”“夫人有健康强固之身体,然后有坚韧不屈之精神”在阳光照射下愈发明亮。也可以将其转换成另一个更经典的说法——“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

一直未曾脱下19号球衣的蔡崇信,想让更多青少年找到属于自己的“19号球衣”,要义其实也藏在那5个字当中:野蛮其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