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日,河南栾川县的常少侠一定百(yi)感(fen)交(nan)集(ping),他刚刚因为一年前在大街上与初中班主任进行“拳脚切磋”——准确说是单方面碾压,并且将现场视频传播到网络,获刑一年半,没有缓刑。
为什么常同学要打自己的老师呢?据他所说,自己在上学期间,多次遭到张老师的打骂,体力上的巨大悬殊以及心理上的畏惧,让常同学在一次次交手中完全没有胜算,当年他一定在作业本上画了很多小圈圈,这个仇算是记下了。
关于这一点,常同学的妻子提供了证据,所在村的村民也自愿为他联名请愿。

那么常同学为什么拍摄视频并传出去了呢?据他自己所说,多年来被张老师打的阴影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那天大仇得报,心情大好,要把这个好消息跟老同学分享。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当事人的一种心理补偿行为。
试想,一个长期遭受老师打骂的学生,他觉得丢人、没面子,这个人丢在哪了?当然是学校,谁看到他丢人了?当然是同学。所以,如果有一天他出了这口恶气,首先会告诉谁?肯定是同学。至于视频会不会流传出去造成影响,当时他未必考虑那么周到。
(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进程中,构建起了庞大的知识体系,老师则是我们求学路上的引路人,是我们人生的奠基者。从a[阿] o[喔] e[鹅]到ABC,从123到人、口、手,他们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如果我们儿时的蒙昧是一片混沌的旷野,老师则是那道划破黑暗的智慧之光。
不过,在某些同学的眼里,老师的气质不像文圣人孔夫子,倒神似武圣人关云长。记得初中那会,年级数学老师是隔壁班的班主任,班里有个刺儿头,迟到早退旷课三合一,教导员多次约谈,那是一个油盐不进。
当时期末大考在即,该少侠缺席晚自习,数学老师经过缜密的侦查工作,掌握了一手线报,摸到学校附近的小网吧,将正在“奋勇杀敌的战士”当场擒获,押解回办公室,乌云压城城欲摧,气氛比原配捉奸现场还凝重。
只见数学老师抄起板尺——别人都是木质的,他老人家不知从哪搞到一把钢尺——踱到两腿哆嗦的少侠背后,对着屁股就是一下“啪!”,由于用力过猛,少侠整个身子向前一个趔趄差点栽倒,张大着嘴还没等惨叫出来,数学老师一个凌波微步又闪到他前面,双膝微弯、气沉丹田,飞起就是一Jio!少侠“嗷”一声横着从办公室的门飞了出去,“嘭”地一声撞在走廊的墙上,贴在墙上停留了三秒,方才滑落在地。墙壁里边教室墙上的爱因斯坦也应声落地,男同学们心头一紧,女同学则吓得花容失色。
(三)
常同学事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多数网友怒摔西瓜为常同学鸣不平,认为事出有因,就算打了老师几巴掌、踹了几脚也不至于判刑一年半,常同学自己也当庭提出了上诉。



网上的舆论更多是年轻一代在发声,真正经历过老师魔鬼训练的60后70后人到中年,大多比较“内敛”,舆论一边倒也就不奇怪了。那么打老师被判刑到底冤不冤呢?从维护法律尊严的角度讲,不冤;但量刑是否过重,值得商榷。多想一步,老师是一个职业,这个职业的从业者是一个群体,如果常同学事件的报道中没有代入老师这个群体,只是当成路人之间冲突的个案,想必法院的量刑不会是今天这个结果。
(四)
小编认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老师打学生是以大欺小,胜之不武;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反思,工作中有没有真诚地做换位思考,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是否应该多些耐心、少些冲动?对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有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因材施教?这不仅仅是对为人师者能力的考评,更是对其师德的诘问。

而老师上了年纪,常同学出于报复对其拳脚相加,同样是恃强凌弱,没有脸面。常同学在路上偶遇张老师,勾起了中学时代的回忆,于是上前强行拦住张老师进行“拳脚切磋”,从个人泄愤的角度讲,情有可原,但方式欠妥。如果这位同学足够克制,当面讲出多年来心中积怨,相信张老师一定会诚恳反思、真挚道歉,化干戈为玉帛,岂不美哉?
曾几何时,老师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在于教书育人,也是因为老师不能拒绝学生,就像医生不能拒绝患者一样。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有乖巧懂事的,也有调皮捣蛋的,今生遇到了,就是老师的一份责任。
学生对老师理应心存感激,遇到武功高强的老师要理智,首先做自我反省,是否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期望,是不是没有用心学习,导致师生反目、拳脚切磋;对老师的教育方式心存不满,可以向家长告知情况,通过教育渠道反馈问题,问题解决得越及时,日后的负面影响就越小。
一个事实是,社论舆论监督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老师打学生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衷心祝愿校园里只有朗朗读书声,没有“拳脚切磋”的啪啪声,师生友谊万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