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饮食,是埋在黄土里的历史。
裴李岗遗址刨出的粟粒,距今八千年,早把中原人的胃跟土地绑在一起。
商周用青铜鼎煮肉,汉代铁釜咕嘟着粥香,
《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河南人早把这份火候揉进日常,
粟麦为主,菜粮相杂,不贪精巧,只求实诚。
北宋汴京的胡辣汤最是鲜活,漕运带来的胡椒,
混着牛羊肉汤熬煮,辣得暖身,鲜得勾魂,至今是早餐摊的魂。

清末铁路通了,烩面冒出来:
宽面片裹着羊肉高汤,撒把香菜,劳工吃了扛饿,慢慢成了豫菜代表。
“民以食为天”,河南人的食,从来跟生计、跟时代拧在一起,不花哨,却扎实。
如今蒸菜还在笼屉里冒气,扣碗依旧在年节时飘香。
饮食变的是花样,不变的是根,
八千年的粟麦香,早刻进骨子里,一碗汤、一面片,都是中原人的烟火气,朴素,却够震撼。
今天,跟诸位聊聊来河南必吃的十大美食……

那可是“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活招牌!
这口美味始于明清,源起“杀驴胡同”,
当年董姓人家杀闲驴试卖,没想到肉香勾人,竟成了商贾云集的“豫北驴肉批发站”。
乾隆爷南巡时尝了都拍桌喊“中”!
最妙在“闹汤”:老汤加深井水,配三十味草药香料,大火滚沸似过年闹春,
小火慢熬出透亮汤汁,浇在切得薄如纸的驴肉上,
肉嫩得能抿化,咸香直钻鼻尖,吃完唇齿留香三日不绝。
这驴肉讲究“三不选”:
不选老嫩两头,专挑三五年壮驴;汤要熬足时辰,火候差一分都不中。
如今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吃一口,才懂啥叫“烟火气里的中原绝味”!

这口甜到心尖的“宫廷味”,可追溯到北宋汴京。
慈禧西逃回銮时,路过开封尝了这口酥,当场拍桌:“搁宫里头,得年年进贡!”
从此,它从皇室御点变成开封城的“非遗名片”,
白记、凤鸣斋的传承人至今守着六百年老手艺,
花生得选本地“皮薄仁饱”的,炒到米黄才香,糖熬到深黄才不粘牙,
撕拉时手劲得拿捏准,多一分碎,少一分不酥,咬一口“咔嚓”响,
花生香混着甜,不齁不腻,像汴京的秋,清清爽爽。
如今这糕成了“活的历史”,裹着宋韵IP的包装,让外地人边啃边品八朝古都的烟火。
中!
这口甜,是开封的魂,也是中国人的味儿。

是河南开封的“老味儿”,源自北宋“孔雀开屏”的御膳传说。
金兵破城时,御厨马一绝携老汤逃至南京,传艺给马哈哈,为避祸改名“桶子鸡”,
整鸡不开膛,塞荷叶撑成桶状,百年老汤卤制,成了开封人的“心头肉”。
2006年,马豫兴桶子鸡入选河南非遗,如今仍是鼓楼街“手拿一串七”的市井烟火。
这鸡讲究“三嫩一脆”:
鸡皮黄亮如镀金,咬开是咸香脆韧;鸡肉嫩得能抿化,鸡腿切片是凉菜“顶流”;
最妙是胸脯裆油,肥而不腻,越嚼越香。
选料更严苛:
一年半以上、三年内1250克活母鸡,肌肉丰满、胸油厚足,老汤煨两小时,捞起刷香油,
凉透切片,蘸蒜汁吃,能香得人直咂嘴,
“这味儿,中!”

始于唐代,与武则天、袁天罡的典故缠了千年。
袁天罡夜观天象,知武皇将登帝位却不可言,便设24道汤汤水水,
暗喻她“水到渠成”的24年帝运,
每道菜干湿交替,恰似“干系(稀)”二十四年。
武皇尝后拍案,连山珍海味都逊了三分,自此水席入宫廷,成“官场席”。
1973年周总理陪外宾吃“假燕菜”,见汤中牡丹浮雕,笑称“洛阳牡丹飞到桌上”,
遂改名“牡丹燕菜”,这菜名便带着盛世气象传到如今。
这席面有荤有素,酸辣甜咸俱全,24道菜如流水更迭,前八品冷盘、四镇桌硬菜、八大件小炒、四扫尾收尾,道道带汤。
牡丹燕菜以萝卜丝配山珍,汤鲜味美;
连汤肉片酸辣滑嫩,焦炸丸子遇酸汤“噼啪”作响,脆香直钻鼻尖。
洛阳人夸它“中不中?中!”,吃罢浑身暖得劲,这才是古都的烟火魂。

是开封的“老味儿”,源自北宋汴京(今开封),《东京梦华录》里早有“爊鸭”记载。
南宋时,烤鸭随汴京工匠南迁,
洪迈《夷坚志》提到烤鸭高手王立,堪称史上首位“烤鸭名师”。
元灭宋后,烤鸭技艺被元将伯颜带至北京,成就了后来的北京烤鸭,
但根儿还在汴京,这可不是瞎掰,20世纪全聚德还专门来河南学艺呢!
这鸭皮酥脆得“咔嚓”响,肉嫩得“溜溜”香,枣木熏烤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最绝的是“裸吃”,
不蘸酱、不裹饼,直接啃,鸭肉的鲜香混着枣木香,中不中?
得劲!
配个高炉烧饼夹荆芥,解腻又开胃,这才是老开封的“正确吃法”。

河南濮阳的“硬核”非遗美食,形如圆月直径足30-40厘米,
金黄酥脆的外皮下裹着羊肉大葱馅,咬一口“咔嚓”作响,
内里粉皮滑嫩、肉汁丰沛,香而不腻,直教人“得劲”得眯眼。
明洪武年间,濮阳书生中状元后,其妻将死面饼改良为半发面肉饼献于朱元璋,
皇帝龙颜大悦赐名“状元馍”,后因方言谐音演变成“壮馍”
取“强壮”之意,成为濮阳人早餐桌上的“扛把子”。
2009年,壮馍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
其独门诀窍在于“三层煎烤”:先用芝麻香油煎至两面金黄,再剖开灌入鸡蛋液,
最后以石子烘烤去水,确保外焦里嫩。
如今,这口承载着八百年烟火气的“巨无霸”,不仅是濮阳人的乡愁密码,
更成了外地游客“来濮阳必啃”的硬核美食,
一口下去,吃的是中原人的豪爽,嚼的是非遗的厚重。

这菜是河南非遗绝活,糖醋熘鱼配龙须面,先吃“龙肉”再啃“龙须”,美得跟过年似的。
典故得从1900年说起,
慈禧避难到开封,厨师端上糖醋熘鱼,老佛爷尝罢直夸“膳后忘返”,
光绪也拍桌称“古都一佳肴”。
后来,名厨把炸得蓬松酥脆的龙须面往鱼上一盖,就成了“鲤鱼焙面”。
还有个说法更早,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前,弟妹符蓉用这道菜给他打气,
鲤鱼跃龙门,金丝焙面像龙袍,寓意“穿龙袍,坐天下”。
如今开封人办宴席,这道菜还是镇场子的硬菜,黄河鲤鱼炸得金黄透亮,
焙面细如发丝,吸饱酸甜汁儿,一筷子下去“咔嚓”响,得劲!
这菜不花哨,讲究实在:
鱼肉嫩得能抿化,焙面脆得掉渣,酸甜咸三味在嘴里打转,吃一回记一辈子。

河南安阳滑县道口镇“义兴张”烧鸡店创始,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起家,乾隆年间“八料加老汤”秘方从御厨处传开,立马“中不中?”
成了豫北美食顶流!
这鸡形似元宝,色如蜜枣,皮薄肉嫩,一抖就骨肉分离,
咸香里裹着陈皮、肉桂、豆蔻八味中药香,肥而不腻,冷热皆宜。
乾隆南巡时尝了直夸“色、香、味三绝”,慈禧西逃路过也点名要吃,从此成了贡品。
道口镇原是卫河码头,
南来北往的客商把烧鸡带到天津、北京,甚至海外,名号越传越响。
如今“义兴张”传人守着老汤锅,从选鸡到卤煮,每道工序都透着讲究,
鸡要两年内的嫩鸡,宰杀时三管齐断,老汤越陈越香,煮够五小时才出锅。
这口老味道,三百多年没变过,吃一口,满嘴都是历史的香。

源自北宋东京“王楼”的山洞梅花包子,传至民国被黄继善改良,
改用死面制皮、小笼蒸制,从此“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
这包子最绝的是“汤在皮里,皮在馅上”,皮薄如纸却能兜住滚汤,
咬开个小口,鲜汤“滋溜”涌出,先吮汤、再吃馅、最后嚼皮,
三重口感层层递进,像极了《活着》里福贵嚼着苦日子却品出甜头的味儿。
典故更添烟火气:
传说朱元璋攻城时,常遇春顶着万斤闸,胡大海往包子里灌菜汤喂他,喊“汤包!汤包!”,
这“汤包”名儿便传开了。
如今开封人吃它,讲究“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
配碟香醋、蒜瓣,酸香解腻,鲜得人直咂嘴。
这包子不仅上了“中华名小吃”榜单,还成了非遗。

其起源最广传的是唐太宗落难说,
隋末李世民征战河南,染伤寒被回民母子以麋鹿汤扯面救治,登基后御厨改良成“麒麟面”,后演变为羊肉烩面。
另有抗日空袭说:郑州赵师傅躲空袭后,
将剩面加汤烩制,发现面更筋道,遂加盐碱、鲜羊肉、黄花菜等配菜,风靡一时。
这些典故如黄河泥沙,沉淀着民间智慧,让烩面超越食物,成为文化符号。
烩面之妙在“三绝”:
汤如牛乳,羊骨熬五小时,香而不膻;面若皮筋,高筋粉三揉四醒,拉宽煮透,外滑内筋;
料似锦簇,羊肉、海带、鹌鹑蛋、辣椒油齐聚,一口尝尽山河。
老郑州人说“烩面不用多料,一勺原汤足矣”,
这“中和之美”恰似中原人的实在,
汤不掩面香,面不抢汤鲜,吃着热乎,心里踏实。

食物就这样扎进河南人的骨血里。
你随便蹲在哪个街口,看人们捧碗吸溜烩面,或掰块壮馍塞满嘴,
那劲头,和八千年前蹲在黄土坡上嚼粟米的祖先没什么两样。
黄河水涨了又退,都城起了又塌,只有这口吃食断不了。
它不言语,却比什么都结实。
下次来河南,你也坐下来,趁热咬一口烧鸡,喝一勺胡汤。
吃完了,咂咂嘴。
那滋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