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一场时隔56年的狩猎活动——短尾猫捕猎季正在重启。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支持者将针对短尾猫的狩猎活动视为必要的生态管理,反对者则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悲剧。

短尾猫是北美大陆最常见的中型猫科动物,分布范围从加拿大南部到美国本土大部分地区,再到墨西哥。短尾猫和加拿大猞猁、欧亚猞猁、伊比利亚猞猁同属猞猁属,平均体型是其中最小的,但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则是最强的。
无论是森林、山区、沼泽地带、沙漠地带,或者是人类居住区附近,都有短尾猫活动的身影,在猎物选择上,它们也不挑剔,几乎什么都吃。

在20世纪初,由于长期的猎杀和栖息地的破坏,短尾猫一度濒临灭绝,但如今数量已回升至几百万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物种”。据估计,仅在美国就有230万至360万只短尾猫(2016年数据)。在印第安纳州,1969年短尾猫被列入该州濒危物种名单,但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其种群数量不断恢复,2005年从濒危物种名单中移除。
2025年初,印第安纳州通过了一项法案,决定开放狩猎季,这是该州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州政府设置了严格的配额:全州仅允许猎捕250只,且每位猎人限捕一只。狩猎季从2025年11月8日持续到2026年1月31日(或配额用光为止)。

不过,这并不是美国首例,一些州早就允许捕猎短尾猫,甚至有的州已经持续多年。但对于印第安纳州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对野生猫科动物开放猎杀,这会令许多人难以理解。查阅了美国一些动物保护部门和动物专家的观点,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短尾猫缺少天敌:在自然生态中,短尾猫天敌寥寥,其主要威胁来自于体型更大的郊狼、狼、和美洲狮。然而,如今这些顶级捕食者已十分罕见。因此,在美国许多地方,短尾猫实际上处于食物链的顶端。缺少大型食肉动物的制约,短尾猫数量稳定增长,这会给鸟类、哺乳类动物带来较大的打击,从而扰乱局部生态系统的稳定。

人为调控代替自然调控:一些专家认为,当栖息地承载力达到上限时,短尾猫种群内部会通过疾病、饥饿和同类斗争等方式进行“自然调节”。赞成狩猎的专家认为,有限度的、人为的狩猎比自然界残酷的淘汰方式更为温和。
为野生动物管理筹备资金:狩猎通常不是免费的,而是需要缴纳一部分费用。比如11月8日印第安纳州开放短尾猫狩猎季后,很快就有大约1000名猎人购买了单价15美元的短尾猫捕猎许可证。这些资金会用来资助野生动物管理项目。

不过,对于以上理由,许多自然保护主义者并不认可。他们认为,猎杀短尾猫,仅仅是为了娱乐和牟利,这可能会对生态系统带来意想不到的破坏。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印第安纳州居民反对恢复猎捕。美国猫科动物保护基金会创始人扎拉·麦克唐纳认为,短尾猫通过捕食老鼠等啮齿类动物,减少了疾病的传播,可以说是保护了人类。

尽管争论不休,但这项捕猎行动目前正在火热开启,参与的人乐此不疲。不可否认的是,猫科动物数量一旦超过其栖息地的繁殖能力,都会带来新的问题。
比如,过去的一个多月,由于老虎数量增长引发的人虎冲突,在印度班迪普尔老虎保护区和纳加拉霍尔老虎保护区的范围内,森林部门共捕获了15只老虎(4只成年虎和11只幼虎)。
还是在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由于豹子数量增多,最近开始实施一项豹子种群控制计划:通过给母豹注射避孕药,让它们在特定的时期内失去生育能力的方式,以控制豹子数量的增长。
猫科动物泛滥最典型的例子是澳大利亚,家猫被引入澳大利亚野外后,由于缺少天敌疯狂繁殖,数量达到数百万只,直接或间接导致至少27种本土哺乳动物灭绝,被澳大利亚政府列入黑名单。当地的管理措施远比美国猎捕短尾猫更为激进,包括大规模扑杀和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控制种群。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理想的猫科动物保护,目标并非让某个物种的数量无限增长,而是维持一个健康、稳定、与周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区和谐共存的种群。但这个“平衡”是很难把握的,同时采取的控制方式往往有不少争议。
不可否认,在许多地方,人类已经代替自然,成了猫科动物的“天敌”,这个天敌的做法正确与否,恐怕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来源: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印第安纳公共媒体、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国际濒危猫科动物协会加拿大分会、圣地亚哥动物园野生动物联盟图书馆、印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