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盘点三国里能被关羽看得上的人都是谁,第三位最让人意外

在三国的烽烟里,关羽的骄傲如青龙偃月刀的寒芒,从不轻易为谁收敛。这位“万人敌”的武圣,眼中少见俯首之态,寻常诸侯、名将难

在三国的烽烟里,关羽的骄傲如青龙偃月刀的寒芒,从不轻易为谁收敛。这位“万人敌”的武圣,眼中少见俯首之态,寻常诸侯、名将难入其法眼。但翻开陈寿的笔锋、演义的墨迹,却藏着几位能让他收起傲气的人物,他们或凭肝胆相照的情义,或凭震古烁今的勇武,或凭深不可测的格局,在关羽心中凿刻下特殊的印记,成为乱世里少有的“入眼者”。

第一位,当属刘备。这份认可,早已超越“看得上”的范畴,是刻入骨髓的生死相托。自涿郡桃园结义起,关羽便将刘备的理想视作自己的使命。当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暂降曹操时,虽受封汉寿亭侯、获赠赤兔马,却始终以“降汉不降曹”自明,更在得知刘备下落时,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奔赴兄长身边。在他眼中,刘备不是落魄的皇叔,而是能共赴匡扶汉室大业的知己;这份情义,无关权势高低,只关初心相守,即便后来镇守荆州、威震华夏,他对刘备的敬重也从未有过半分动摇。

第二位,是张飞。同为桃园兄弟,张飞的勇猛与赤诚,是关羽认可的“同类”。虎牢关前,张飞一声断喝吓退曹军;长坂坡上,他单骑据水断桥,令曹操大军不敢近前。关羽曾对曹操坦言:“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这份在强敌面前对兄弟的盛赞,恰是他对张飞勇武的绝对认可。他们是战场上并肩作战的袍泽,是帐中同饮的兄弟,张飞的粗中有细与肝胆相照,让骄傲的关羽愿与之生死与共,这份认可,是血脉相连般的信任。

第三位,藏着几分意外,却是关羽亲口承认的对手——张辽。建安五年,关羽与张辽在徐州相遇,彼时一人为刘备部将,一人为曹操麾下大将,立场相悖,却因彼此的忠义与勇武生出惺惺相惜之情。后来关羽暂降曹操,张辽在曹操面前屡次为关羽周旋,既保全了关羽的气节,也让曹操对关羽愈发敬重;而关羽在白马坡斩杀颜良,解曹操之围,也间接回报了张辽的情义。当关羽离开曹营时,张辽虽不舍,却未加阻拦,他懂关羽的“义”,关羽亦敬他的“忠”。这份跨越阵营的认可,无关胜负,只关英雄间的相互读懂。

第四位,是让关羽放下身段请教的“谋主”——诸葛亮。初遇诸葛亮时,关羽见刘备三顾茅庐,曾心生不满,认为“村夫”未必有真才实学。但当诸葛亮在博望坡火烧曹军、在赤壁之战联吴抗曹,以智谋扭转战局时,关羽渐渐收起了轻视。尤其是诸葛亮入蜀前,将荆州托付给关羽,并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箴言,关羽虽后来未能完全遵行,却始终将诸葛亮的嘱托记在心中。他或许不懂诸葛亮的全盘棋局,却深知这位“卧龙先生”的智慧能为刘备的大业奠基,这份认可,是从质疑到信服的转变,是武将对谋臣的由衷敬重。

三国的乱世里,关羽的骄傲是他的标签,也是他的铠甲。能被他看得上的人,从不是趋炎附势之辈,而是与他有着相同“义”与“勇”的灵魂。刘备的仁、张飞的猛、张辽的忠、诸葛亮的智,如同四块不同的基石,撑起了关羽心中对“英雄”的定义。这些人,或与他并肩,或与他为敌,或为他谋策,却都在他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让这位武圣的形象,在骄傲之外,多了几分温情与厚重。而这份“看得上”,终究是乱世中英雄与英雄的相互成全,藏在历史的褶皱里,让后人读来,仍觉热血与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