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周云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那个“长大后就成了你”的人,在最光鲜的年纪,选择回到最初的起点。
2024年教师节那天,她手捧鲜花走向张桂梅老师,轻声说道:“张妈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句话,道尽了一个山区女孩17年的心路历程。
如今距离她放弃编制回到华坪女高,已经过去了9年。这9年里,人们都在问:当初那个选择,她后悔过吗?
012015年秋天,一通电话改变了周云丽的人生轨迹。
彼时的她刚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顺利考上了宁蒗县一中的正式编制,前途一片光明。但当听说母校华坪女高缺数学老师时,她毫不犹豫地拨通了张桂梅的电话。
“张妈妈,我想回来。”
电话那头的张桂梅愣住了。这个曾经一心想要“走出大山、赚大钱”的女孩,如今要放弃稳定的编制,回到艰苦的山区学校?
“孩子,你想清楚了吗?县城的工作多好,有编制,待遇也不错。”张桂梅试图劝说。
但周云丽的回答坚定得让人动容:“没有女高,就没有我的现在。我想回来,帮助像当年我和姐姐一样的学生。没有编制我可以再考,只要您同意我就回来。”
那一刻,张桂梅忍不住落泪。薪火相传,不过如此。
02周云丽的选择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感恩与使命。
1993年,她出生在华坪县的一个贫困村庄。母亲在她出生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父亲独自拉扯两个女儿长大。
6岁那年,一场高烧改变了她的命运——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她的右眼永远失明了。
在那个“女孩读书多了心就野了”的年代,像她这样的残疾女孩,似乎注定要早早嫁人,重复上一代人的贫困轨迹。
2008年,当周父拿着卖破铜烂铁凑来的钱,依然无法负担两个女儿的高中学费时,华坪女高的出现如甘露降临。
张桂梅亲自到校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给周云丽一个温暖的拥抱:“姑娘们,女高欢迎你们!从今往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那个瞬间,早早失去母亲的周云丽找到了久违的母爱。宿舍里崭新的被褥,床头贴着自己名字的小纸条,还有张桂梅眼中的慈祥与坚定,都深深印在了她心里。
03华坪女高的三年,彻底重塑了周云丽的人生观。
每天清晨,张桂梅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晨跑、早读;每天深夜,她还在宿舍里查看学生就寝情况。学生们私下叫她“周扒皮,但谁都知道,这份严厉背后是深深的爱。
那时的华坪女高条件极其艰苦: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没有像样的操场,黄土漫天。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周云丽的梦想悄然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赚大钱”,变成了“当老师”。
2011年,她以超过一本线的成绩考入云南师范大学。
临别时,张桂梅拿着她的录取通知书,眼角湿润:“孩子,出息了。不过,今后的路还长,记住在女子高中唱过的每一首歌,听过的每一个故事。”
04如今的周云丽,已经在华坪女高任教9年,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每天清晨5点半,她准时出现在教学楼里,和学生们一起晨读;深夜11点,她还在宿舍楼走廊里为学生答疑解惑。她用同样的方式,延续着张桂梅的教育理念。
“张老师时常跟我们说,当老师,就是要把自己活成一盏灯,学生看得见光,才敢往黑夜里闯!”周云丽如是说。
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华坪女高毕业生选择回乡任教。2024年播出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中,以周云丽为原型的“谷雨”感动了无数观众,更多人开始理解这种选择的意义。
如今的华坪女高,已经不再是张桂梅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有了像周云丽这样的接班人团队。17年来,学校帮助2000多名山区女孩圆梦大学,连续多年高考上线率100%。
更让人欣慰的是,那些走出大山的女孩们,有医生、警察、教师、公务员,她们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捐回母校,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份爱的传递。
周云丽现在过得怎样?她过得很充实。
她没有选择繁华的都市生活,没有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但她拥有了更珍贵的东西——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每当看到学生们从懵懂青涩到自信成长,每当收到毕业生们考上大学的好消息,每当听到学生们说“我也要成为像周老师一样的人”,她都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9年来,面对外界“放弃编制值得吗”的质疑,她从未动摇过。在她看来,真正的成功不是拥有什么,而是能够成就什么。
张桂梅已经67岁了,身体每况愈下,但华坪女高的精神火炬已经有了传承者。周云丽用17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走出大山”到“回到大山”的人生轮回,这不是倒退,而是升华。
正如她说的那样:“没有女高,就没有我的现在。现在,我要为更多的女孩点亮希望之光。”
周云丽,就是张桂梅精神最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