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送死,你去;黑锅,还是你背

军事上无敌,仕途上无力👈︎👈︎👈︎接上一篇,继续聊毛文龙。▲如果没有看过昨天的文章,建议先点击上方链接看完。上一篇

军事上无敌,仕途上无力👈︎👈︎👈︎

接上一篇,继续聊毛文龙。▲如果没有看过昨天的文章,建议先点击上方链接看完。

上一篇文章写到毛文龙在山海关拼了25年,混到“都司”(虚职副师)。等他大舅沈光祚的同窗袁应泰督师辽东后,把他调去山海关后方督造火药两个月,直接升上了游击将军,解决了实职正师。

这一操作,把毛文龙惊呆了。他没想到,权力可以这样玩。真是应了“朝中无人莫做官”。有人提携就是好使。

当毛文龙憧憬着,背靠袁应泰这棵大树好乘凉时。1621年,努尔哈赤挑起了辽阳之战‌。辽阳告急,袁应泰不肯弃城保命,非要跟努尔哈赤鏖战到底,站在辽阳镇远楼全程督战。

最后,城破自焚。袁大人,够爷们。

辽阳主城丢了,鞍山堡相继沦陷。家住鞍山堡的毛文龙一家百十号人,不分男女老幼,几乎被金军屠了一个干干净净。

这场灭门灾难中,唯一逃出来的是毛文龙独子毛承斗,他是毛文龙第一位偏房文氏所生。文氏把毛承斗托付给丈夫的好友徐镇静,担心被俘受辱,选择自缢。徐镇静带着毛承斗,在300家丁的保护下,逃出鞍山堡,去了辽西广宁卫。

这件事成了后来有人为毛文龙翻案的关键推理。放眼辽东,谁都可能反明投清,唯独毛文龙不会,一家老小遭金军屠戮。谁能有如此大的心,与仇人共事。这个人非但不能杀,还得重用。因为只有他与后金结下的仇恨最大。如此一口“好刀”,被袁都督用不痛不痒的“十二条罪状”给掰折了。

这一点,是袁督师永远抹不去的污点。

全家惨遭灭门后,毛文龙有了厌倦情绪,三十年辽东宦海沉浮,辽东和朝廷的真实状况,他看的一清二楚。反正仕途已经到头,年龄也没优势,与其在辽东凶险之地找死,还不如回到浙江赡养老母。

袁应泰一死,经略一职落到薛国用头上。老薛是一个病秧子,长期无法正常履职。内政加军务全都落到辽东巡抚王化贞身上。

毛文龙找到王化贞递交辞职信。巧的是,毛文龙大舅沈光祚正在山东当左布政使,而王化贞是山东人,因此两人攀上了亲戚。王化贞初到辽东,与熊廷弼不和,此时正是用人之际,绝不可能放毛文龙走,他相中了毛文龙这块辽东特产的“老边角料子”——底子干净,便于拉拢。他就委托沈光祚劝一劝大外甥,留下来帮自己。

迫于大舅的威望,毛文龙留下了。若从个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角度,毛文龙此时离场,天赐良机。咬咬牙一走了之,就没后面那些破事儿。

一旦留下,想再离场可就难了。王化贞是一个政治狂热家,跟他尿在一个壶里,一定会被拉进权力的“角逐圈”。

跟着王化贞干活,纯属“活受罪”。老王一介书生,又菜又爱装。他对军事的理解,可能就是早年读了两遍孙子兵法,性格执拗的一匹,从来听不进别人劝,总把自己想象成“满江红”的岳飞、“破阵子”的辛弃疾以及“过零丁洋”的文天祥,那种文武全才的神人。

(1621年)天启元年五月,王化贞闭门造车,整出了一个偷袭计划,让毛文龙潜入辽东沦陷区,夺回镇江堡。

偷袭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王化贞就给了毛文龙196个武士,加上毛文龙本人一共197个“倒霉蛋”,去执行这个不靠谱的计划。

身为“辽东谍战大师”的王化贞对计划信心满满,拍着胸脯鼓励毛文龙尽管上路。估计,毛文龙和196名壮汉是一路骂着娘去的。

197个“倒霉蛋”乘坐四条小船沿着辽东半岛海岸航行两个月,说服了兵败降金的同事杨于渭、单尽忠、刘爱塔等人,沿途拿下了哈店岛、石城岛。王大师的计划看似不靠谱,最后真把镇江堡夺了回来。

比夺回镇江堡更重要的是,毛文龙俘获了一个人,叫佟养真。

佟养真这个名不出名,他有一个好儿子叫佟盛年,也不怎么有名。但佟盛年生了一个好姑娘叫佟佳氏,名气可不是一般的大,她就是未来的清朝康章皇后,康熙的亲妈。

虽然佟养真是后金人,但在礼义廉耻这一块,丝毫不输中原。态度坚决,拒绝降明,唯求一死。毛文龙只好成全他,把佟养真和长子佟丰年、侄子佟松年三人凌迟。

这里,插播一段。

不是替清朝说好话,佟养真家族能够养出佟佳氏这样的贵人,确实应了那句老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佟养真的儿子叫佟盛年(康熙姥爷),后来改了名叫佟图赖,清军入关攻陷湖广后,毛文龙独子毛承斗刚好住在沦陷区,佟图赖居然没有报复毛文龙,对毛承斗下黑手,这一点确实有气度。

当然,毛文龙后人能够保存,与毛文龙的养孙毛永诗有很大关系。知道“毛永诗”这个名字的人不多,他还有另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清朝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的一生,是没有走出毛文龙阴影的一生。他一生只佩服“干爷爷”毛文龙一人,当到“定南王”这样的高位,仍然逢人就讲毛文龙的传奇故事。湖南沦陷时,孔有德第一时间把毛承斗接到军中保护。

明朝对毛文龙评价不一,但在清朝“好评如潮”,死了这么多年,曾经的旧部仍然念他的好,不惜得罪新主子也要保护恩公家人。绝对是袁崇焕比不了的。

言归正传,毛文龙拿下镇江堡,大明王朝举国轰动。

虽然是一场靠偷袭取得的小规模战役,但对明朝意义深远。它是明军在辽东主动出击,取得的唯一一场胜利,打破了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

首辅叶向高恨不得跑去辽东拥抱一下毛文龙。叶向高原话说:

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耿恭以百人守疏勒,皆奇功也。

这一刻,毛文龙犹如“班都护”附体。叶向高一高兴,上奏天启后,圆了他的“参将梦”。当毛“都护”沉浸在升官的喜悦时,很快,王化贞的死对头熊廷弼,要上门找茬了。

熊廷弼弹劾毛文龙“偷袭镇江堡,罪大于功”。原因是,毛文龙执行王化贞的偷袭计划,扰乱了辽东整体军事部署,造成大批无辜辽民死于战争。

看到没,什么熊廷弼、袁崇焕也就那么一回事儿,全是大明乱世下的“蝲蝲蛄叫”。

是个人都明白,熊廷弼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熊廷弼眼里,毛文龙连毛都不算,他真正想弄的人是王化贞。为了达成目的,熊廷弼找了两条鹰犬,一个是登莱巡抚陶朗先,另一个是兵科给事中李遇知。

大明“工匠”朱由校,书虽读的不多,但人可不好糊弄。见熊廷弼等人吵吵嚷嚷,无理取闹,平时不爱说话的明熹宗难得开了一回圣口,给毛文龙这样一段评价:

虽功微小,实挫贼锋,其复辽之基,端在斯乎!朕心岂不嘉悦。

啥意思呢?

人家毛文龙虽是一场小小的捷报,但好歹打赢了一次后金,鼓舞了我大明士气,提振了我朝收复辽东的信心,这件事让我很高兴。

言外之意是敲打熊廷弼,你们整天一边给我画饼,一边被后金按在地上摩擦,还不如毛文龙呢。

有了明熹宗撑腰鼓劲,毛文龙暂时躲过一劫。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熊廷弼可没打算放过毛文龙,既然是你执行的偷袭计划,那造成的难民就由你负责安置。不是“镇江堡”一地,而是整个辽东难民都归毛文龙管。

瞧见没,明朝党争真烂透气了。“镇江堡之战”才死了几个人,造成了多少难民。东林党坏,熊廷弼背后的楚党一样坏,愣是把这个锅甩给了毛文龙。

收容安置难民可不是什么好活,这个不稳定的群体,稍有不慎就会从难民转成流民,流民再进化一次,就是流寇。

这个费事不讨好的活,明朝有两位将领干过。一个是毛文龙,再一个是后来的左良玉。

毛文龙真是愁坏了。想了半天,想出了一个“移民计划”,求助天启帝给“朝王”李珲发给微信,允许让他带着一二十万辽东难民到“朝国”的义州暂住。

“朝王”李珲听闻此事,吓尿了。给朱由检回信息说,“陛下,万万不可。臣蕞尔小国,穷乡僻壤,无法担此重任”。其实是害怕难民集中在一起发生哗变,波及“朝国”。

义州去不了,朝廷也不给任何物资供应和兵源补充,下一步何去何从。毛“大善人”只得暂住宣川、铁山,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带着一二十万难民“遛弯晒太阳”,生怕难民发生哗变。

朝廷见毛文龙这位老同志不容易,就给他升了一个“副总兵”的空衔,从精神上鼓励一下。

他这个副总兵,含金量“纯度”相当高。除了一张圣旨上面印着“副总兵”三个字,“兵饷”封赏一概没有。

在明末这样的环境里,如果没有雄厚的背景撑腰,朝廷突然要提拔你,准没好事儿,铁定是想让你当炮灰了。

果不其然,“扫把星”王化贞找上门了。王大人一来,生活必是一片雾霾。

这一回,王大人给毛文龙带来了一项新任务,比上一回偷袭“镇江堡”凶险百倍。

到底是怎样一份“送死”的活呢,毛文龙接还是不接呢。

明天续更。

喜欢的话,请点一点“大拇指和小心心”鼓励鼓励呗。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43
用户15xxx43 3
2025-10-14 12:55
毛氏文氏真是渊源流长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