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教学实践研究,聚焦阅读与习作教学难点的破解,探索自主课堂的创新路径,2025年11月7日,万泉小学元认知教学阅读圈与习作圈研讨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曙光校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特邀荣维东教授、倪燕教授莅临指导。学校路红梅主任带领全校语文教师全程参与。活动由张旭老师主持。
双课示范展新径 阅读习作双圈联动
本次活动由余婷老师和刘羽洁老师分别带来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课堂展示,两节课承载着语文团队研究的思考和阶段性成果,生动展示了“阅读圈”与“习作策略圈”如何任务驱动、赋能课堂,为观摩师生呈现了富有启发的教学实践。
《大自然的声音》
关键词:# 阅读策略圈递进实践 # 元认知深耕 # 赋能阅读自主

余婷老师执教的《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以阅读圈为核心教学框架,呈现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元认知实践课堂。课程伊始,余老师通过优美的范读与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初探“大自然中有哪些美妙的声音”,迅速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随后,课堂严格遵循“教师示范→组建阅读圈→圈内互换身份→个人探究”的科学路径扎实推进。在教师示范环节,余老师聚焦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与画面联想,亲身示范如何捕捉文字中的韵律与情感。接着,学生们组建阅读圈,在“品词句、想画面、悟情感、读韵律”等明确角色分工下,对“美妙的音乐家”“呢喃细语”等重点语句开展深度合作探究。课堂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阅读圈内的身份互换,学生们在不同任务角色中切换,从多个角度全面感知文本的表达逻辑与语言之美。最后,课程以个人自主探究收尾,学生带着“我学到了哪些方法”的元认知任务,独立梳理学习收获,实现了从方法习得到能力内化的跃升。
《生活万花筒》
关键词:# 阅读策略圈理念延伸 # 元认知反思 # 助推习作建构

刘羽洁老师将阅读圈的合作探究理念创造性地延伸至习作教学,在《生活万花筒》一课中搭建起“习作圈”修改支架。课程开头,刘老师通过展示“万花筒”的意象,引导学生回忆多彩的生活片段,为写作点燃思路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她借鉴阅读圈的角色分工逻辑,设计了“理结构、补画面、捕声音、注情感”等习作修改角色。学生首先带着元认知任务——“我的习作哪里写得不清楚、不具体?”来自主诊断初稿。随后,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习作圈”进行互评,依据各自角色任务为同伴补充细节、丰富描写。更值得一提的是,课堂引入了AI学习伙伴,利用技术工具为学生提供精准的修改建议,如指出何处可以增加象声词使画面更生动。在这种阅读圈延伸出的协作模式下,学生修改方向明确,通过持续的元认知反思不断完善表达,有效破解了“写不清、写不细”的习作难题,让平淡的叙事变得鲜活而具体。
专家引领指方向 深度研讨促提升

课后,荣维东教授结合两节展示课,围绕元认知与阅读圈、习作圈的融合实践进行了深入点评。他指出,课堂体现了学习活动的程序化设计,教师引领与学生实践界限清晰,保障了自主学习的条理性。教学内容被拆解为具体角色任务,使学生“有法可依”,降低了理解与操作难度。通过角色分工与身份轮换,课堂主体实现多样化,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任务设计注重细节,将宏观能力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学习颗粒,避免学习过程空泛化。此外,课堂构建了“自我审视-圈内互评-教师点评-技术辅助”的多元评价机制,使评价贯穿学习全程,促进学生不断调整与提升。



点评结束后,荣维东教授、倪燕教授与路红梅主任及全体语文教师围绕阅读圈与习作圈的教学实施细节展开热烈研讨。专家就教师们提出的实际问题逐一解答,交流教学策略,分享实践经验,现场研讨氛围浓厚,有效促进了教学智慧的共享与专业能力的提升。

本次研讨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元认知教学理念的根脉还在生长。相信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阅读圈与习作圈的“双圈”模式将在更多课堂中生根发芽,持续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赋能。未来,万泉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师们将继续携手共进,在不断探索与精进中,让自主学习、深度思考在每一堂语文课中绽放光彩,共同描绘出未来教育更加动人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