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带头“去绩点”,8岁娃狂刷6千游戏费:教育内卷退潮后,家长更慌了?
“爸,这门课给分低,我不能选,会拉低绩点影响保研!”
“妈,同学都报了三个竞赛,我不参加就落后了!”
过去几年,这样的对话成了无数家庭的日常。可如今,北京大学宣布取消绩点、浙江师范大学推行“通过/不通过”评价制 ,教育部也明确小学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严禁假期补课,教育“反内卷”的东风越吹越劲。但奇怪的是,家长群里的焦虑非但没减,反而多了新的迷茫:“不卷分数了,孩子的未来靠什么托底?”
更戳心的是,内卷的“阵地”正在悄然转移——有家长刚停掉奥数班,转头就给孩子报了4980元的“编程思维课”;这边高校在弱化分数,那边8岁男孩偷偷给游戏充值6490元,父亲气得当众扇自己耳光。教育内卷退潮后,藏在水下的真问题才浮出水面。
一、“去绩点”没终结焦虑,只是换了“赛道”
北大“去绩点”改革的初衷,是打破“一分定生死”的困局。毕竟在过去,为了0.01的绩点优势,学生们不敢选难但感兴趣的课,扎堆抢“水课”,甚至出现2000字作业卷到上万字的荒诞景象 。可改革消息一出,家长群里的讨论瞬间跑偏:
“没有绩点,保研、出国怎么筛选?会不会变成‘卷竞赛’‘卷实习’?”
“大学不看分数,那中学是不是得更卷竞赛证书?”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海南大学早一步推行等级制评价后,确实有学生从“刷绩点”转向“刷竞赛奖项” 。而在中小学阶段,“隐形内卷”更普遍:一二年级不让留书面作业,家长就私下买“名校密卷”;学科类培训被禁,“高端研学营”“思维拓展课”趁机涨价,一节私教课动辄上千。
“不是我们想卷,是怕孩子被落下。”上海一位妈妈的话道出心声,她刚花2万给三年级女儿报了“人工智能启蒙班”,只因为听说“未来评价要看创新能力”。教育专家张裕晨点破关键:“如果升学、就业的筛选逻辑不变,焦虑就会从‘卷分数’流向‘卷其他’,换汤不换药。”
二、比“分数内卷”更可怕的,是“方向迷失”
真正让家长慌神的,从来不是“不卷分数”,而是不知道“该卷什么”。当评价标准从“单一分数”转向“多元能力”,很多家庭陷入了新困境:
- “盲目跟风型”:看到“编程热”就报编程班,听说“体育加分”就逼孩子练田径,却从没想过孩子是否喜欢。就像有网友吐槽:“我家娃钢琴、围棋、轮滑全学了,最后发现啥都不精,还厌学了。”
- “放任躺平型”:把“反内卷”当成“不教育”,孩子作业不写不管,沉迷游戏不问,美其名曰“尊重天性”。可8岁男孩充值上万的案例警示我们,“无边界的自由”只会害了孩子。
- “焦虑转移型”:从“盯分数”变成“盯手机”,每天检查孩子聊天记录、限制游戏时间,却没教会孩子如何合理使用电子产品。这种“严防死守”,反而让孩子更渴望偷偷玩。
浙江师范大学的改革试点给出了另一种可能:该校300余门课程采用“通过/不通过”评价后,有学生终于敢跨专业学计算机,有学生组队参加智能汽车竞赛,反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这恰恰印证了一个道理:教育的核心不是“卷什么”,而是“找到孩子的节奏”。
三、破局的关键:从“替娃竞争”到“帮娃扎根”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聪明的家长早已跳出“内卷vs躺平”的二元对立,转向“优雅躺平”的育儿哲学——不是放弃努力,而是精准发力 。
1. 做“脚手架父母”,而非“铺路石父母”
90后家长李女士的做法值得借鉴:她不逼五年级儿子刷题,而是观察到孩子喜欢拆玩具,就买了机械原理绘本,带他参加“机器人制作营”。如今孩子不仅拿了市级竞赛奖,还主动自学物理知识。正如教育博主总结的:“父母要做的是提供支撑,而不是规定路线,建筑主体得让孩子自己建。”
2. 瞄准“底层能力”,而非“表面指标”
比起“考多少分”“拿多少奖”,这三种能力更该培养:
- 自主学习力:从“逼孩子学”到“引孩子问”,比如用“这个实验为什么会成功”代替“把公式背下来”;
- 情绪管理力:教孩子面对挫折时如何调整,而不是考差了就打骂或安慰;
- 规则意识:像限制游戏时间前,先和孩子约定“每天玩20分钟,超时第二天取消”,比强行禁止更有效。
3. 接受“普通”,但不放弃“成长”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名校、拿大奖,但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海南大学有学生放弃“卷等级”,专注于自己喜欢的农业研究,毕业后返乡创业,反而做出了成绩 。就像一位家长在热搜下的留言:“我接受孩子数学考80分,但不接受他放弃努力;我不逼他学钢琴,但会陪他找到喜欢的事。”
如今,北大、浙师大的“去绩点”改革还在推进,教育部的“反内卷”政策不断落地。这些变化告诉我们:教育正在回归本质——不是培养“分数机器”,而是培育“完整的人”。
你家孩子正在“卷”什么?你是如何平衡“竞争”与“成长”的?评论区聊聊你的育儿经,给更多迷茫的家长指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