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续航稳定,动力充沛,配置拉满,深蓝S07是值得考虑的15万级SUV

去4s店看车,工作人员介绍说深蓝S07的外观设计被称为“共生科技美学”,这个理念听起来有些新鲜。这款车提供了纯电和增程两

去4s店看车,工作人员介绍说深蓝S07的外观设计被称为“共生科技美学”,这个理念听起来有些新鲜。这款车提供了纯电和增程两种版本,前脸设计略有不同。纯电版整体线条更流畅,看起来更具运动感;增程版则在细节上多一些层次,显得偏向科技和时尚。两种风格能够适应不同用户的审美偏好,选择范围更宽一些。

车身尺寸方面,长宽高分别为4750毫米、1930毫米和1625毫米,轴距为2900毫米。高宽比是0.842,整体比例比较协调,接近视觉上的黄金分割,长时间观看也不会觉得突兀或别扭。

细节上,无框车门在开启时能带来一些使用上的质感提升。隐藏式电动门把手不仅让车身侧面看起来更简洁,也有助于降低行驶中的风阻。车尾采用了贯穿式星焰尾灯,日行灯被称为“深蓝之眼”,夜间点亮后辨识度不错。灯组内部结合了脉冲灯、几何灯和透镜灯等技术,照明宽度和均匀度表现良好,夜间行车视野比较清晰。后视镜上还带有一枚小蓝灯,当辅助驾驶功能启用时会亮起,起到一定的安全提示作用。

为了优化风阻,深蓝S07采用了溜背式尾翼和低风阻轮毂。标准配备的是19英寸飓风轮毂,用户也可以选择20英寸的版本。这些设计相互配合,使得它的风阻系数在同级别车型中处于不错的水平,对降低能耗和提升续航有一定帮助。

空间部分是深蓝S07的一个亮点。虽然定位为中型SUV,但2900毫米的轴距带来了接近更高级别车型的空间表现。实际乘坐时,后排腿部空间比不少同级车要宽松,即使长时间乘坐也不容易感到压抑。后排靠背支持手动角度调节,对于需要长途出行的家庭用户来说,这个设计比较实用。

车内用料比较扎实,软质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7平方米。中控台、门板等经常接触的部位使用了超纤绒感麂皮,触感比较细腻。游艇风环抱式内饰搭配悬浮式中控台和AR-HUD抬头显示,在科技感和实用性之间取得了平衡。隐藏式眼镜盒、50W无线快充、4.7升智能冷暖箱等配置,能够满足日常储物需求。后排座椅可以纯平放倒,搬运大件物品时也比较方便。

内饰提供了月雾灰、热浪橙、暮烟紫三种颜色可选,材料选用环保材质,车内气味控制得比较好。64色星河律动氛围灯与浮光律动音箱氛围灯相结合,配合激光镭雕和金属蚀刻工艺,在夜间能营造出一定的氛围感。座椅配置方面,高配版本的主驾驶座椅支持16向电动调节,副驾驶支持14向调节,通风、加热、按摩和零重力模式都有配备。石墨烯加热与远红外理疗功能,提供了一定的健康关怀。后排还配备了4.2英寸触控屏,乘客可以独立调节空调、副驾驶座椅等,使用较为便利。

智能座舱方面,深蓝S07的表现符合主流水平。全系搭载高通骁龙8295P芯片,配备24G运行内存和256G存储空间,这样的配置在同级别车型中属于比较好的。实际操作时,系统运行流畅,即使同时打开多个应用也没有明显卡顿,多任务处理能力可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15.6英寸的中控屏支持左右偏转,主驾驶和副驾驶操作起来都比较方便。它可以与AR-HUD抬头显示实现多屏联动,导航信息、车辆状态等内容能够清晰地显示在驾驶员的视野前方,行车时不需要频繁低头看屏幕,对安全性和便利性都有提升。

车机系统功能比较丰富,支持3D车控功能,通过屏幕可以直观地查看车辆各项状态。一镜到底的动效让界面切换更加流畅,视觉体验不错。AI语音助手支持四区定位,无论坐在车内哪个位置,发出的指令都能被准确识别,还支持连续对话,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唤醒。像调节空调温度、切换音乐这类操作,用语音就可以完成,使用起来比较便捷。

辅助驾驶功能是深蓝S07的一个特点,全系标配华为乾崑ADS SE系统,在15万级别的车型中,这样的配置不算多见。这套系统功能比较全面,高速领航辅助功能在高速行驶时,可以帮助保持车道,同时根据路况智能调整车速。辅助上下匝道功能能识别匝道位置,平稳完成转向。辅助变道功能也比较实用,打转向灯后,系统会监测周围车况,在安全的情况下完成变道。即使在城区道路行驶,城区巡航辅助功能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减轻驾驶压力。

此外,这款车还配备了CAS 4.0全向防碰撞系统,涵盖20项安全场景,包括前向碰撞预警与制动、后向碰撞预警与制动、盲区监测等功能,在不同行驶场景下能提供相应的安全辅助,有助于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泊车时,深蓝S07支持代客泊车、遥控泊车、记忆泊车和离车泊入功能,面对窄位、无划线车位等复杂情况,都能进行识别。在实际测试中,系统的识别准确率和泊车完成度都比较高,即使对泊车操作不太熟练的用户,也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泊车。

安全性能方面,深蓝S07展现出一定的产品力。它搭载金钟罩电池2.0技术,提供31.73kWh与39.05kWh(增程版)两种电池容量,适配不同的续航需求。电池通过正极掺杂、低温高导电解液等工艺,在续航、快充与低温性能之间取得了平衡。官方数据显示电池循环寿命超过5000次,SOC精度误差控制在3%以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对电池衰减的担忧。

车身采用环抱式高强度设计,优化了传力路径。电池包采用“T”字型耦合结构搭配多腔体铝合金边框,碰撞防护能力较好。该车获得了C-NCAP、Euro NCAP双五星认证,安全可靠性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认可。辅助配置也比较全面,540°全景影像能有效减少视野盲区,方便行驶与泊车;透明底盘功能可查看下方路况,应对坑洼路段时比较轻松;五层数据安全防御体系则有助于保护车辆数据安全,降低泄露与篡改的风险。

动力方面,深蓝S07提供增程与纯电两种版本。增程版搭载1.5L高效增程器,1L油可发电3.7度,热效率为44.39%,CLTC纯电续航230-300km,综合续航1385km,WLTC纯电续航(300km配置)216km,馈电油耗(NEDC)为3.88L/100km,190kW后驱电机带来7.6秒的百公里加速表现。纯电版CLTC续航550km,200kW后驱电机实现7.4秒破百,百公里电耗14.0kWh,加速体验更为直接。

全系支持3C超充,30%-80%充电约需15分钟。低温环境下,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可以提升电池性能,缩短充电时间。实际驾驶中,增程版车型在满电和馈电状态下的动力输出一致性较好,没有明显的动力衰减。纯电版本则提供更静谧的驾驶体验,动力响应更直接。两种版本都提供标准、舒适、运动三种驾驶模式,可以适应不同驾驶习惯的用户。

作为家用新能源SUV,底盘调校和综合驾乘体验是比较关键的,深蓝S07在这两方面的表现较为均衡。全系配备FSD可变阻尼减震器与HRS液压回弹止动器,组成的可变自适应悬架能根据路况调整阻尼力度,在颠簸路面能过滤震动,在平坦路面保持稳定。再配合H臂多连杆后悬和铝合金组件,在操控性与舒适性之间取得了不错的平衡。

实际驾驶时,车辆过弯稳定性良好,经过坑洼路面时悬挂系统表现出一定的韧性,刹车和加速时没有明显的“点头”和“抬头”现象,长时间驾驶也不易疲劳。既适合家庭日常使用,也能满足长途出行需求。与同级别车型相比,深蓝S07在底盘调校上更注重舒适性,对路面细碎震动的过滤比较到位,同时保持了足够的支撑性,不会有明显的漂浮感。转向手感轻盈但保留了一定的路感反馈,适合城市驾驶环境。

在同级别市场中,深蓝S07面临不少竞争对手。比亚迪海狮06 DMI在混动技术方面比较成熟,油耗经济性、续航能力和空间表现都不错,同时配备了辅助驾驶功能;零跑C11增程版则以长轴距、良好的底盘调校和不错的续航表现,提供了较高的性价比。

但深蓝S07有自身的特点:2900mm轴距搭配游艇风格内饰,带来了相对更好的乘坐体验;华为乾崑ADS SE系统让辅助驾驶功能更加实用;3C超充技术实现15分钟快速补能,比不少同类车型更快。再加上高通8295P芯片、20扬声器音响系统、AR-HUD等配置,智能座舱体验较为出色。在续航和经济性方面表现均衡的同时,智能化、舒适性、补能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从实际使用角度来说,深蓝S07的快速充电能力对城市用户比较重要,能缩短充电等待时间;智能座舱的流畅体验和实用功能也让日常用车更加便捷;宽敞的后排空间和舒适的座椅配置,则能较好地满足家庭用户的需求。

根据实际测试,深蓝S07的续航表现与官方数据相差不大。在常温环境下,纯电版本实际续航能达到500公里左右,增程版在满电满油状态下综合续航超过1300公里。这样的续航能力对于日常通勤和周末出行基本够用。

充电方面,3C超充技术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实际使用中,从30%电量充至80%大约需要15-20分钟,与官方数据接近。对于急需用车的用户来说,快充功能能缓解等待时间。使用家用充电桩的情况下,夜间充电一般可以满足第二天的日常使用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会有所下降,充电时间也会相应延长。但深蓝S07配备的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保证冬季用车的可行性。

总体来看,在15万级别中型SUV市场中,深蓝S07的表现较为均衡。它提供增程、纯电两种动力版本,能够适应不同用户的出行需求;较长的纯电续航可以减少日常补能次数,全系标配的3C超充技术还能缓解充电慢的问题。科技配置方面,华为辅助驾驶降低了操作难度、提升了行车安全性,高通8295芯片保障了系统流畅运行,带来较好的使用体验。

在设计、空间、安全与动力输出等维度,深蓝S07表现均衡,比较适合注重续航稳定性、智能体验与乘坐舒适性的用户。如果正在考虑购买15万级别中型SUV,建议到店实际体验,感受它的驾驶质感和智能功能,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最终的选择应该基于个人的用车场景和偏好:如果经常长途出行,增程版可能是相对稳妥的选择;如果主要在市区使用且有固定充电条件,纯电版则更加经济环保。建议多试驾几次,在不同路况下感受车辆的表现,同时也比较一下同级别其他车型,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