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南孚广告被指有问题背后:“打女拳”已成流量密码,更已成灾

9月17日,南孚电池因一条高铁广告语引争议,意外爆冷,难得跻身一回新闻热搜榜。乍看起来,这件事的主要问题似乎是南孚电池广

9月17日,南孚电池因一条高铁广告语引争议,意外爆冷,难得跻身一回新闻热搜榜。乍看起来,这件事的主要问题似乎是南孚电池广告语措辞不严谨;再看一下,这件事的主要问题更像是“女拳”之风泛滥成灾。

一、这次的“争议”,莫须有含量偏高

下午时候,手机上弹出一条推送新闻,标题就蛮有吸引力《“好喜欢和我的领导一起出差,堪比南孚电池”南孚广告语引争议》。个人第一反应是,南孚电池都能摊上事儿?打开看了新闻内容,第一反应是,现在出门在外,防火防盗防甚至都是次要,防止无处不在女拳才是重中之重。新闻内容很短,被指有争议的广告语就占了三分之一篇幅,其他的新闻描述则是介绍媒体就此事联系南孚官方客服,南孚方面表示会进行评估。至于新闻标题里,把大家吸引过来的“引争议”里的“争议”二字,到底是何内涵,新闻完全没有任何明示暗示。这就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明明新闻标题说发现了问题,可新闻正文又始终没正面说明,到底是发现了什么问题,这岂不是成了“莫须有”问题?

被指有问题的广告语是,“好喜欢和我的领导一起出差,堪比南孚电池,耐力持久超长续航,上车开始聊工作,下车还能接着聊,一点都!不!累!”。可能悟性不太够,我反复咂摸这段文字好几遍,也没咂摸出所谓引发争议的点到底在哪里。是讽刺打工人的牛马职场生活?应该不至于,因为我完全没有被冒犯的感觉,我相信我的语感不会那么差。是擦边黄段子了?我尝试用“老司机”思维去解读这段话,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逻辑跑不通。擦边段子毕竟不是黄段子,要本身有一层用来遮掩的表面意思,然后再代入一层“开车”内涵,让老司机看完会心一笑,让青瓜蛋子后知后觉内涵后羞的手足无措。要说这段广告语能“引争议”,我个人倾向认为,这是一个内心极为敏感的人,以令常人匪夷所思的超常规角度解读后,感觉到被冒犯。

二、Girls help girls?

百思不得其解下,我尝试向源头找答案。从新闻里配图里标志性的表情包能看出,指这条广告语存在“争议”的人,最初是在某书上发布了相关内容。根据我的刻板印象,如果最初是发布在某书,那这事儿就对味儿了。大家都知道某书用户基本盘是年轻女性,因此某书这本书上写满了“女拳”的“光辉事迹”。当找到原内容后,我惊讶发现,这条内容发布于8月1日,一直到9月17日都被作为热点新闻发向全国了,仍旧只有区区1个点赞以及区区1条评论,而且这条评论还是来自于“南孚”。这就让人很难评,这条内容本身平淡无奇,但引发的影响却相当意外相当广泛,简直可以称之为中国版蝴蝶效应。

这背后,大概是有一位“慧眼识珠”的新闻采编人员在推波助澜。再当然,在某书上能发现如此冷门内容的新闻采编,某书上的活跃时长那肯定是高得离谱,所以,可以合理怀疑,这位新闻采编人员大概率是一名女性。能理解一个girl的大概率是另一个girl,所以互相理解的girls们,才会"Girls help girls"。在一个当然,原内容发布在某书平台,而新闻采编又从该某书上挖出该内容,两者大概还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共同目的——流量。这年头,“打女拳”是相当有流量了,可以轻松让“姐妹们”群情激愤、一呼百应,而流量就意味着可以变现。

三、“追女权”和“女打拳”的,大概是两拨人

我们国家,最近几年出了好几起“女拳”事件,一些女性以自己受到伤害,或者怀疑自己可能受到伤害为由,狠狠地钻法律法规空子坑了一些男性。此类新闻几次三番出现在新闻热搜上之后,让人甚是惊悚,我国的女性地位已经到了令人忌惮的地步?可是,这又与日常中客观存在众多“追女权”女性的现实不符。这就只能说明,“追女权”和“打女拳”的是两拨人。“追女权”的“柔弱”女性在日常生活里客观弱势,成了另一波“打女拳”的“彪悍”女性们主动攻击别人的武器,这也反过来加剧了“追女权”女性“追女权”的难度,于是倒逼更多女性走上容易得多的“打女拳”之路。显然,这是一条恶性循环。“女拳”泛滥成灾,受之侵蚀权益的不止是男性,同样也有千千万万的女性,有关部门需要认真对待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