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医院护工收费与服务不能“大撒把”

“父亲住院半年,有4个月请了护工,平均每月护工费近万元。”近日,来自广西的朱女士反映,其父亲今年4月因脑梗死入院治疗,护

“父亲住院半年,有4个月请了护工,平均每月护工费近万元。”近日,来自广西的朱女士反映,其父亲今年4月因脑梗死入院治疗,护工费共3万余元,而且4个月共换了5位护工。“对需要长期照护的患者和家属来说,这些费用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关键是照护质量也难以保障。”

朱女士发现,有的护工存在临时加价、服务不到位等现象,“比如,父亲想上厕所,他们却玩手机、不回应,或者因某个单独的医疗项目额外向患者家属索要服务费”。这种现象是否合理,朱女士不能确定。有类似遭遇的患者家属,大概也会陷入困惑:医院护工的收费与服务,到底有没有权威规则可循?

在我国步入中度老龄化背景下,住院老人需要陪护,而很多老人的子女要么需要上班,要么人在外地,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医院照顾患者,这为护工提供了赚钱机会。目前,在医院提供服务的护工主要分为个人护工、医院内部护工、医疗服务公司护工、与医院合作的第三方机构护工等。其收费标准都不低。

按说,护工应该按照公示的或者提前约定的标准,收取护工费。但现实情况是,有的护工除了收取公示的或约定的基础费用,还会临时加价或私下向家属索要其他费用。例如患者需要接受高压氧舱治疗,护工额外索要单项服务费100元;还有患者发文称,住院期间曾被护工索要餐费,每日30~100元不等。

护工除了收费不规范外,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更让患者家属很难接受。比如,朱女士之所以给父亲换了5位护工,是发现有的护工不够专业或存在浑水摸鱼的情况。还有护工未在旁陪护,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火灾重伤不治身亡,如果护工尽责陪护,或许是另一种结果。可见护工的服务水平关系重大。

从某种程度来说,部分护工的收费与服务处于“大撒把”的状态,即有关方面对护工放任自流,导致护工想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想怎么服务就怎么服务。这无疑侵犯了患者方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患者健康权乃至生命权构成了威胁。从患者方到护工机构,从医院到监管部门,都要对相关乱象说“不”。

从患者方来说,不管是自己联系的护工,还是相关机构推荐的护工,都应该选择持证(即医疗护理员证)护工;同时,要与护工个人或者有关机构签订详细的护工服务合同,在合同条款中要明确约定收费和服务标准,以杜绝护工乱收费、不服务。作为医疗服务公司或第三方机构,要对自己的护工规范管理。

从医院角度来说,不管是医院内部护工,还是与医院合作的第三方机构护工,医院都应该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不给护工私自收取费用、服务三心二意的机会。从监管角度而言,规范护工收费和服务势在必行——包括明码标价、统一收费渠道、公示收费标准等,因为护工服务关系到患者权益、医疗服务形象。

有学者建议,在保障护工及相关各方合理收益的基础上,或可设置护工服务的政府指导定价,并由相关行业组织确定护工薪资标准。今年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对“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这意味着照护服务收费走向规范化,但最好扩大覆盖范围。

在护工服务质量方面,可参考GB/T 28917-2012《医院陪护服务基本要求》进行规范管理,必要时修订该国标使其与时俱进,更好适应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