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真赢了,中国该怎么办?

我这话可能不太顺耳,但得说在前头:俄罗斯要真把乌克兰打趴下了,这事对中国,既不是单纯的“盟友胜利”,也不等于中国可以松口气。恰恰相反,真到那时候,我们的牌局才刚刚开始。
表面上看,俄罗斯赢了,北约输了,对中国有百利无一害——北约被拖残了,美国内部分裂严重,欧洲军火库空空如也,制裁反噬了自己,听着是不是很提气?但如果你真这么想,那说明你把国家战略看得太轻巧了。
俄罗斯不是傻子,它只是穷过。
从苏联瓦解到普京掌权,俄罗斯这二十多年过得并不舒服。被西方压,被制裁,被东扩一步步逼到墙角,它能站出来硬碰硬,是有骨气,但更是被逼急了。可一旦它赢了,一旦乌克兰割地认怂、北约不得不让步,俄罗斯会怎么想?

很简单:它不再是“墙角里的兄弟”,而是手握胜利果实的玩家。换句话说,现在咱们跟俄罗斯的“患难情谊”,是苦日子里抱团取暖;可当人家翻身做主,有了余粮、有了底气,还会不会处处顾及咱的感受?不一定。
所以,中国要做的,不是光等着吃胜利的红利,而是得提前三步想清楚,俄罗斯赢了之后——我们要怎么跟它处?我们要怎么守住我们的底?我们要怎么不被人家的胜利反过来变成我们的变数?
一、外交重心,不能再把赌注压在“中俄情谊”上
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在国际上孤立无援,谁还搭理它?几乎只有中国敢站出来说话。这种时候咱们帮了它,它也给足了中国面子。
这不算“友谊”,这是交易。但交易永远是有时间表的。

当俄罗斯打赢了,它就会成为全世界追捧的“胜利者”,不仅会有伊朗朝鲜这样的传统盟友靠过来,就连现在那些跟它若即若离的土耳其、匈牙利,甚至法国、德国这些对手,也可能反过头去找它做交易。
换句话说,俄罗斯未来外交可能有两个趋势:第一,缓和对西方的关系,换取更多筹码;第二,保持对中国的利用价值,但不再唯中国马首是瞻。
那我们怎么办?
答案是:趁现在就得做减法。
把我们对俄外交的心理预期、战略绑定降下来。对俄罗斯可以继续保持友好,但绝不能形成“战略依赖”。更不能在联合国、能源、地区问题上把我们国家立场过度捆绑在俄罗斯身上。这不是拆台,是理性。

记住一点:我们是大国,不能做别人胜利的“跟随者”,哪怕他曾是战友。
二、能源依赖要减,价格不能再让了
现在很多人说,中国从俄罗斯买油买气,价格实惠、份额稳定,这是中国的底气来源。我承认这话有道理,但它只对了一半。
你知道俄罗斯为什么现在卖我们便宜?不是因为它“情比金坚”,而是因为没得选。
俄罗斯被西方封锁,欧洲市场没了,转头就靠中国、印度消化它的大宗能源。我们手里有谈判权,自然能拿到好价。但你想想,如果哪天俄罗斯赢了,欧洲偷偷解封了,俄罗斯天然气管道又连上了欧洲,它还会死心塌地贴着咱吗?

更何况,它已经在打提前量了。比如2024年年底,俄国能源部长就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放出话:要优化出口结构,“多元销售”。你看得懂吗?这就是开始给自己找退路了。
所以中国现在要做的,是两件事:
第一,趁我们还握着主动权,锁住未来能源合同的优惠条件,签下长期协议,不要等别人谈价再去跟。
第二,彻底推进能源多元化战略。中东、非洲、中亚、南美,哪怕是东南亚,只要是能谈下来的,就都得分摊风险。
能源是国家的“血”,俄罗斯不是我们的“心脏供血器”。

三、军事安全领域,要心里有底线,也得手里有备选
今天俄罗斯打赢了,它军力、国力、信心都回来了。我们该防的,不是它现在的姿态,而是它将来会不会回头看中国,心里算起旧账。
比如,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争夺,比如俄罗斯未来在南海问题上是否保持中立,比如它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投票倾向——这些,都是风险点。
所以,我们在国防领域,既要保持和俄罗斯的互信互助,也必须做到“三备”:战略备份、技术备份、外交备份。
一是战略上不要形成对它的依赖,尤其是高端武器采购、导弹预警系统等方面;

二是技术上要推进自主替代,不能让它在芯片、航发、军工基础上“卡脖子”;
三是外交上,不能因为它一时强势就把中美关系、中欧谈判、中亚布局全往后放。那是饮鸩止渴。
最后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这世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国不是跟着俄罗斯赢,而是得看清:俄罗斯赢了,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机会在哪?我们的底线在哪?我们的利益、方向和未来,又该在哪个节奏上调好拍子。

打仗的是俄罗斯,翻身的是普京。但打完这仗之后,中国得做自己的战场判断。
不能靠想象去赌未来,更不能靠旧情去锁判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