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央环保督察前突击转移万吨危废!青海兴华公司虚假整改触红线,“未督先改” 绝非应付挡箭牌

9 月 19 日,《经济参考报》一则调查报道引发关注 —— 青海一企业(兴华公司)被曝长期非法填埋万吨工业危险废物(简称

9 月 19 日,《经济参考报》一则调查报道引发关注 —— 青海一企业(兴华公司)被曝长期非法填埋万吨工业危险废物(简称 “危废”),在上级要求其 “未督先改” 以迎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时,竟选择将已偷埋的危废突击挖出、易地再埋,对生态脆弱的柴达木盆地造成二次风险。目前,青海省已组建核查工作组进驻海西州,化工专业人员同步开展环境检测,事件正依法依规推进处理。

一、事件始末:从长期偷埋到突击转移,企业把 “整改” 变成 “添乱”

作为依托大柴旦盐湖卤水资源、主营氯化锂与硼酸生产的企业,兴华公司从投产至 2023 年,始终在 “环保底线” 上走钢丝 ——

1. 长期违法:为省成本,厂区周边偷埋危废

按法律规定,化工企业产生的危废需委托具备资质的机构处置,但兴华公司为压缩成本,长期在厂区周边以 “简单填埋” 的粗放方式擅自处置危废。这种将 “经济效益凌驾于生态保护” 之上的操作,不仅违反环保法规,更给柴达木盆地埋下巨大环境隐患 —— 该区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危废渗漏,极易污染土壤与地下水。

2. 虚假整改:督察前突击转移,风险转嫁至敏感区

更恶劣的是,在当地监管部门发现问题、要求其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进驻前 “未督先改” 时,兴华公司非但没有彻底清理危废,反而搞起 “表面功夫”:将已偷埋的上万吨危废挖出,转移至新地点再次非法填埋。

而新填埋点的位置极具风险 ——距离柴达木盆地北缘重要生态屏障 “大柴旦湖” 仅数公里直线距离。一旦危废发生渗漏,有害物质会顺着水文脉络扩散至大柴旦湖,对区域生态平衡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原本的 “整改” 彻底变成了 “二次污染”。

二、厘清误区:“未督先改” 是机遇不是 “应付工具”,企业完全念歪了经

很多人可能疑惑,“未督先改” 到底是什么?为何兴华公司会将其异化为 “应付检查的套路”?

事实上,“未督先改” 的制度设计,本意是给地方和企业 “主动纠错的窗口期”:

对地方而言,可提前排查辖区内的环境隐患,避免问题集中爆发;

对企业而言,更是 “自我救赎” 的机遇 —— 主动排查环境风险、升级治理措施,既能规避行政处罚、停产整顿等法律风险,还能借整改推动生产流程绿色转型,在 “绿色竞争力” 愈发重要的当下,抢占发展先机(比如避免品牌信誉崩塌、股价波动等危机)。

生态环保督察的核心,从来不是 “揪出个案就完事”,而是通过 “一案促改” 推动同类问题系统性解决,最终实现环境质量提升。但兴华公司完全背离这一初衷,把 “未督先改” 当成了 “蒙混过关的遮羞布”,用 “易地填埋” 的虚假操作掩盖长期违法事实,本质是对环保法规的漠视、对监管权威的挑衅。

三、监管行动与警示:虚假整改无处遁形,长效监管将堵死 “漏洞”

事件曝光后,各级部门迅速行动:

青海省:组建省级核查工作组进驻海西州,开展全面核查;

海西州及大柴旦行委:成立调查组赴现场,调集化工专业人员进行环境检测,后续将根据结果依法依规追责;

制度层面: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施行,环保督察已进入 “常态化、制度化” 阶段,“敷衍整改”“表面整改”“虚假整改” 等套路早已失去生存空间。

这一事件也给所有企业和监管部门敲响警钟:

1. 对企业:侥幸心理必遭反噬

兴华公司的案例证明,环保领域 “弄虚作假” 终将自食恶果 —— 不仅会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制裁(如罚款、负责人追责),更会彻底摧毁品牌信誉,失去市场信任,长远来看得不偿失。各地企业需以此为镜鉴,摒弃 “成本优先” 的短视思维,真正把 “环保合规” 当成安身立命的底线,主动用好 “未督先改” 的机遇排查风险。

2. 对监管部门:长效机制才能防 “一阵风”

地方监管不能只在 “督察来临前” 提要求,更要建立 “常态化回头看” 机制:对 “未督先改” 企业的整改情况一盯到底,通过定期巡查、随机检测、公开整改结果等方式,确保措施落地见效,从源头杜绝 “企业突击整改、监管过后反弹” 的漏洞,避免 “监管一阵风” 变成 “企业钻空子” 的机会。

生态保护无 “应付”,久久为功才是真

柴达木盆地的脆弱生态、大柴旦湖的生态屏障价值,容不得半点侥幸;“未督先改” 的制度善意,也不该被异化为应付检查的工具。生态环境保护是场 “持久战”,需要企业守住合规底线、监管部门织密长效网络、社会各界共同监督 —— 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清除环境污染隐患,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

任何企图触碰环保红线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沉重代价;而真正主动担起环保责任的企业,才能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