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何冰:50岁了,可以做一点自己没做过的事情了

文|幸福娃演员何冰在圆桌派里说道:“50岁了,可以做一点自己没做过的事情了。”哪怕是丢人,他也不在意,他表示丢就丢呗,伟

文|幸福娃

演员何冰在圆桌派里说道:“50岁了,可以做一点自己没做过的事情了。”

哪怕是丢人,他也不在意,他表示丢就丢呗,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都表示过,自己也不过是在书写自己的片面,他又算什么。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人世间,不是来演完美的,而是来经历和体验的。

躯体觉醒多痛苦,灵魂开悟更磨难,躯体客观承认允许,灵魂主观相信祝福,己知多为井见论,所得皆为困井身。不忘初心方始终,铭记来路惠一生。

到了这个年纪,终于肯与自己讲和,承认自己不过是个寻常人,倒反得了自由。

我们总把自己绷得太紧,好像人生真是个大舞台,台下坐满了评头论足的看客。

于是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每一句话都说得字斟句酌,生怕坏了那“完美”的形象。

可这世上,哪有什么真正的完美呢?连托尔斯泰那样的大作家,都坦然承认自己笔下流淌的不过是片面的认知。我们这些凡人,又何必苦苦执着于那虚幻的完满?

想想也是可笑。我们来到这人世间,原是为了经历一番,体验一遭,倒把自己活成了戏子,在自设的舞台上,演着那永不能NG的戏。

脸上的粉涂得厚了,连自己都认不得本来的面目;台词背得熟了,却忘了心里真正想说的话。

这使我想起杨绛先生译过的那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人生最难得的,不就是这份清醒的自知么?

知道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知道自己会得意,也会失意;知道自己渴望理解,也注定被误解。这层层叠叠的自知,铺就了通往内心安宁的路。

世人多爱圆满,我却觉得有点缺憾反倒真切。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老祖宗早就明白的道理。

有点缺憾,才让人生有了回味;有点不足,才让生命有了继续生长的余地。若真到了什么都“完美”的境地,怕也是到了尽头,再无可趣了。

你瞧那园子里的花,开得恣意,落得坦然,何曾担心过旁人议论它的颜色、它的姿态?该开时便开了,该谢时便谢了,自自然然,从从容容。

我们做人,若能学到花草这份本真,不知要省去多少无谓的烦恼。

说到底,人生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戏,而是自己一步一步走的路。路上的坎坷,自己知道;路上的风景,自己体会。

你若总惦记着别人的眼光,便错过了眼前的真实;你若总担心着明天的评判,便辜负了此刻的时光。

《道德经》里说:“光而不耀。”真正明亮的光,从不刺眼。人活到一定年纪,渐渐明白最舒服的状态,既不是自卑的蜷缩,也不是张扬的扩张,而是坦然的平静。

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也接受自己就这几斤几两。然后在这有限的斤两里,活出属于自己的分量。

何冰说不怕丢人,“丢就丢呗”。这话里有多少解脱!我们怕丢人,是因为太把自己当回事。

若能放下这重重的“我执”,便知道在茫茫人海中,自己那点得失荣辱,实在算不得什么。

大家各自忙着活自己的日子,谁还真把你的“丢人”时刻记在心上呢?

人到世上来一遭,像是赶路的旅人,行囊里该装些什么?若尽装了虚荣、伪装、计较,便再没有地方盛装真正的体验了。

不如轻装上阵,带上好奇,带上勇气,带上坦然,去经历未曾经历的,去体验未曾体验的。

摔了跤,爬起来拍拍土;走岔了路,折回来重新走。这样走着走着,便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五十岁可以做没做过的事,六十岁、七十岁又何尝不可?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滋味,就看你敢不敢去尝。

别让年龄成了束缚,倒要让岁月成为底气——活到这把年纪,更该明白,人生苦短,何必还在乎那些虚头巴脑的面子?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写:“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确是如此,但人间却有真实的、丰富的、深沉的体验。这些体验,无论是甜是苦,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用情去铭记。

愿你我能卸下完美的枷锁,活出真实的自己。不必光彩夺目,但求心安理得;不必无懈可击,但求真诚无伪。

这样走到人生的尽头时,我们可以平静地说:我来过,我经历过,我体验过——作为我自己,而不是某个完美的幻影。

这,或许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