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在外人面前,三不说

老话说,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的确,咱们每天和人打交道多了,话说多了,难免惹是非。尤其是在外人面前,若是嘴上没

老话说,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的确,咱们每天和人打交道多了,话说多了,难免惹是非。

尤其是在外人面前,若是嘴上没个把门的,更容易招来麻烦。

所以啊,老祖宗总结出了“三不说”的规矩:不说闲话,不说气话,不说狠话。

这不是教我们当哑巴,而是教我们怎么把话说得妥当,说得明白。

因为话说对了,路就顺了,但话说错了,麻烦就来了。

不说闲话:管住舌头是修养

闲话这东西,最是害人。

这东西就像风里的柳絮,看着轻飘飘的,却能迷了人的眼。

你说的时候吧,可能自己也没在意,但是听的人却记在了心里。

明朝有个叫钱一本的学者,他说过:“口舌者,祸患之门,灭身之斧也。”

说穿了就是,舌头能带来福气,也能招来祸事。

东晋时期,有位名士叫谢安,他的夫人刘氏不让纳妾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时社会名流都爱纳妾,谢安的子侄们便鼓动歌女去劝说刘氏。

他们让歌女在刘氏面前大谈《诗经》里的《关雎》《螽斯》这些讲妇德的作品。

但刘氏何等聪明,一听就明白什么意思。

但她不接话茬,只问:“这诗是谁写的?”

歌女答:“周公写的。”

刘氏淡淡一笑,平心静气说道:“要是周婆写的,就不会说这些话了。”

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所有说客挡了回去,后来再没人敢提纳妾的事。

你看,刘氏不说闲言碎语,也不与人争辩,就事论事,却能四两拨千斤。

《菜根谭》里说:“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

这话放在说话上,就是说一个人不说闲话,不惹是非,已经是莫大的功德。

你不说闲话,就不会得罪人。

不得罪人,自然就少了很多麻烦。

少惹麻烦,日子不就清净了吗?

日子清净了,心也就安了。

其实吧,这才是做人最实在的福气。

不说气话:守住心性是智慧

人在气头上,其实最容易说错话。

那些话当时说出来的时候,就像刀子,甩出去也就收不回来了。

等自己气消了后悔,可是也已经晚了。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一个人在生气时,还能忍住不说,这才是真本事。

北宋名相富弼年轻时,有个同僚总跟他过不去。

这人不仅当众批评他,还到处说他的坏话。

后来,皇帝要选派使者出使辽国。

这是个苦差事,弄不好会掉脑袋。

没想到富弼却向皇帝推荐了这个人。

朋友都很不解:“他那么对你,你还推荐他?”

富弼说:“论才干,他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我不能因为私人恩怨耽误国家大事。”

这话后面传到那人耳中,瞬间羞愧得无地自容。

《格言联璧》中说:“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怒气就像火苗,不及时扑灭就会烧成一片。

这话说得真对,人在生气时,脑子是不清醒的。

说出来的话,做的事,往往都不是本意。

等火烧完了,留下满地灰烬,收拾都来不及。

所以啊,再生气也要先冷静,数三个数,深呼吸。

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机会,这个缓冲,救的是你自己。

不说狠话:留有余地是慈悲

一个人在说狠话时,就像钉子,钉进去了就留下洞。

就算后来拔出来了,但是痕迹依旧还在。

《朱子家训》中有云:“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说话办事,我们都要留三分余地,这是给自己积德。

春秋时,楚庄王夜宴群臣。

突然风吹烛灭,有个将军趁黑拉扯王妃的衣服。

王妃便扯下他的帽缨,要楚庄王查办他。

楚庄王却下令所有人都摘下帽缨,继续畅饮。

七年后,楚庄王战败被围。

有个将军拼死相救,九次冲入敌阵。

楚庄王问他为何如此奋勇。

他说:“我就是当年那个被扯掉帽缨的人。”

楚庄王就是在当年没把事做绝,也没在言语上说出决绝的话,后面才捡回自己一条命。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

这是他一生的经验之谈,毕竟一个人话说得太满,容易打脸。

而事做得太绝,没有退路。给人留面子,其实是给自己留后路。

今天你放人一马,明天可能就有人拉你一把。

这个道理,越经历越明白。

说话这件事,看着简单,其实要做到则难。

不说闲话,是修养;不说气话,是智慧;不说狠话,是慈悲。

这三样都做到了,其实在做人这一块也就圆满了。

《周易》里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有福气的人话都不多,那些内心浮躁的人才喋喋不休。

管住嘴,就是管住命运。话少了,祸就少了。祸少了,福就来了。

仔细想想,其实这才是最实在的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