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嘉靖本三国,马超潼关8合胜于禁,3合退张郃,打曹洪40合,为何?

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常读嘉靖本(也就是罗本)《三国演义》的朋友,多半会对潼关那一战犯嘀咕。马超为报父仇,率西凉兵杀得曹

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常读嘉靖本(也就是罗本)《三国演义》的朋友,多半会对潼关那一战犯嘀咕。马超为报父仇,率西凉兵杀得曹操割须弃袍,遇上曹营三将时,表现却大不一样——3合就挑得张郃拨马而逃,8 合才让于禁撑不住,后来追曹操时,曹洪居然硬扛了 40 多合。

这事儿乍一看怪得很:张郃是河北四庭柱之一,论名气、论硬实力,都在曹洪之上,怎么跟马超对阵,反而输得最快?难道曹洪的武力真比张郃强?这显然说不通,今天咱们就从原著里扒细节,把这层迷窗户纸捅破。

马超的 “复仇怒火”:战力的隐藏 buff

要聊这一战,得先提马超当时的状态。嘉靖本里写得明白,马腾被曹操设计杀害,连弟弟马休、马铁也没能幸免,马超得知消息后,“哭倒于地,众人宽解”,他心里巴不得将曹操生吞活剥。带着这样的血海深仇上阵,他的每一枪都裹着戾气,就像当年关羽为寻刘备,过五关斩六将时的气势,属于 “哀兵必胜” 的巅峰状态。

那时候的马超,正是二十七八岁的黄金年纪,西凉骑兵出身的他,枪法快、狠、准,再加上复仇的怒火加持,爆发力比平时强出一截。打张郃、于禁时,他刚冲阵不久,体力没半点损耗,这种状态下的马超,谁撞上都得头疼。

张郃的 “精明”:不跟 “拼命的” 硬刚

再看张郃,这人在原著里从来不是愣头青。当年穰山跟赵云交手,打了 10多合见赵云越战越勇,知道再打下去讨不到好,立马虚晃一枪撤退;后来瓦口隘跟张飞对阵,也懂得避其锋芒,不跟张飞硬拼消耗。只有在危急时刻才和张飞血拼了100多合,你说张郃怎么可能3回合就打不过马超?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马超这时候是 “拼命三郎”,为了报父仇,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生死,跟这样的人死磕,赢了也没多大功劳,输了可能就把命搭进去了。

所以跟马超交手时,张郃大概就试探了两三下,见马超枪法 “如梨花乱舞,快如闪电”,立马就明白:这不是能硬扛的主儿。他干脆就不恋战,拨马退了,这 3 合,更多是 “试探性败退”,不是真打不过。

于禁的 “傲气”:想撑却撑不住

于禁跟张郃不一样,他是曹操麾下的元老派,跟着曹操打了十几年仗,多少有点老将的傲气。当时马超气势汹汹而至,曹营将士都有些怯阵,于禁大概是想在曹操面前露一手,证明自己的本事,所以就身先士卒冲了上去,一开始是真刀真枪地跟马超打。

可他的实力本来就比马超差一截,嘉靖本里描写马超的枪 “直取于禁心窝”,于禁只能勉强格挡。扛了8、9合后,他的胳膊已经 “酸麻无力”,再撑下去就得被挑落马下,这才不得不拨马而逃。他这不到10合,是“尽力后的败退”,比后来张郃久,不是因为他比张郃强,是因为他比张郃更想撑一撑,可惜实力不允许。

曹洪的 “死战之志”:救主心切逼出的潜能

最有意思的是曹洪。他为啥能扛40合?关键在情境。当时曹操被马超追得 “割须弃袍”,连头盔都扔了,眼看就要被马超追上,曹洪从斜刺里冲出来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丞相出事!”

他是曹操的宗亲,自小跟曹操一起长大,救主不仅是本分,更是死责。所以他跟马超交手时,是抱着 “必死” 的决心,每一招都用尽全力,哪怕胳膊被枪划出血,也不管不顾。而且马超追曹操跑了大半天,体力已经耗了不少,不像刚开始打张郃、于禁时那么全盛。

曹洪这 40 合,是 “死战逼出的潜能”,换在平时,他未必能扛这么久。

结语

这么一看,潼关之战的回合数差异,跟 “武力高低” 没直接关系,更多是 “心态”“情境”“取舍” 在起作用。

张郃是 “不想打”,于禁是 “打不过”,曹洪是 “不得不打”。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要是当年张郃也像曹洪那样抱着必死的决心,跟马超硬拼,能撑多少合?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