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安徽界首八旬退伍军人档案遗失半世纪,家属反映低保金遭冒领

引言:一位服役八年的党龄69年退伍军人,从1973年开始寻找个人档案,至今未能落实应有待遇;其子在为父维权过程中,发现自

引言:

一位服役八年的党龄69年退伍军人,从1973年开始寻找个人档案,至今未能落实应有待遇;其子在为父维权过程中,发现自己名下低保金疑似被他人领取。两代人的维权经历,反映出基层治理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档案找寻半世纪未果,手写复员证效力存争议

据反映,老人卢德聚(1937-2025)于1957年入伍,1964年以少尉军衔退伍。自1973年起,其多次到当地武装部查找个人档案,均被告知"档案遗失"。其持有的1972年换发的手写复员证,因缺乏档案佐证,未能获得相应待遇认定。家属表示,老人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回档案,确认其军人干部身份。

二、低保金发放存在疑问,账户管理流程待完善

2009年,老人因生活困难获得低保资格。2020年,家属在查询时发现,2009至2014年间该低保账户存在多笔取款记录,累计金额约1.7万元。经邮储银行查询,账户信息曾发生变更。家属反映,银行卡长期由村干部卢某启保管,取款签字并非本人所为。

三、维权过程历经波折,老人抱憾离世

2025年2月以来,家属先后多次到合肥、北京反映诉求。5月,老人在北京期间因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告急,被护送回乡后住院治疗,于7月4日不幸离世。家属对维权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存在不同意见,希望得到合理解释。

四、多方回应存在差异,事实认定仍需核实

针对档案问题,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表示,由于历史久远,档案查找存在实际困难,需要更多佐证材料。关于低保金问题,镇政府曾两次出具处理意见,认为资金已被领取,但家属对此结论不予认可。目前,双方在取款凭证的真实性等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结语:

一位为国防事业奉献过青春的老人,至死未能等来身份的确认;一个普通家庭的两代人,为维护合法权益踏上漫长维权路。这起事件既反映出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复杂性,也凸显出基层治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提升服务效能。如何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妥善解决现实问题,既依法依规办事,又体现人文关怀,值得相关部门深思。相信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事实终将水落石出,问题能得到公正解决。

(本文基于家属反映情况撰写,部分事实仍需权威部门最终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