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浙江绍兴发现《聊斋志异》里兰若寺古墓,难道历史上真有“聂小倩”?

2016年,考古专家在浙江绍兴发现了一座古墓。规模庞大不说,位置还特别巧妙:就和《聊斋志异》里的兰若寺,紧紧连着!不仅如

2016年,考古专家在浙江绍兴发现了一座古墓。

规模庞大不说,位置还特别巧妙:

就和《聊斋志异》里的兰若寺,紧紧连着!

不仅如此,墓中诸多设计,也与《聂小倩》里的情节完全重合。

莫非,这座古墓,真的是聂小倩的墓?

1.

2016年9月底,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

一行人从市区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

他们是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是因为一个不得了的大发现。

就在前不久,平水镇附近的一处原始森林准备进行旅游开发。

按照有关的规定,在进行这样的开发之前,必须成立考察队对区域进行详细的摸排调查。

在考察队的调查中,他们发现开发区域中有一个水库。

而这个水库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叫做“兰若寺水库”。

一开始,考察队并没有把这个水库放在心上。

因为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个兰若寺,谁也不会特意把这个地方与《聊斋志异》联系起来。

但是随着走访调查的深入,队员们发现了不对劲。

根据周围的群众的阐述,在修建水库之前这里确实有一个名为“兰若寺”的古寺。

古寺?也叫兰若寺?

考察队员瞬间兴奋了起来,他们开始查证更多线索。

通过走访调查和古籍研究,考察队十分确定此处存在有一座古寺遗迹。

并且,这个“兰若”还真就有可能是《聊斋志异》里的那个。

根据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描述: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

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浙江金华北面的寺庙。

而绍兴市和金华不过相差百来公里,并且兰若寺水库的方向,正好是金华的北方。

根据老人的叙述,1953年修建水库的时候古寺还在。

后来水库建成蓄水,寺庙便沉入了水底。

虽然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很大部分都是想象出来的,

但是故事的地名和背景很大程度上都是真实的。

这座兰若寺,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存属的年代,都与故事中的极其符合。

种种迹象都说明了这个兰若寺不一般,考察队员也来了兴致。

接下来,他们进行了更加深入仔细的勘察。

这一查,竟然有了更加惊天动地的发现。

2.

要知道,兰若寺所在的地方距离市区有20多公里,位于深山之中,人迹罕至。

大约在六七公里之外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宋王朝帝陵“宋六陵”。

以往文物考察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宋六陵”上,因此此地一直没有什么发现。

直到现在这个兰若寺出现在视野之中,瞬间吸引了考察队的注意。

考察队不过是初步调查,就在周围发现了五六座小型古墓。

其中一些墓的年代已经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

按照多年的考察经验,考察队推测兰若寺的周围大概率有一个从未被发现的大型古墓群。

这让考察队员更加激动了。

他们立刻调来挖掘机,准备先进行试探性的挖掘,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发现。

比如,可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物件或者碑文之类的。

结果,就在挖掘机抵达后不久,考察队竟然在路边发现了一个盗洞。

这个盗洞瞬间让考察队员们警觉起来。

一般来说,只有在大墓附近才会有盗洞。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如果没有古墓,那么盗墓贼绝对不会费这么大功夫来打这个盗洞。

因此,考察队索性就地开始勘察起来。

这个盗洞已经有了一些年头,不仅洞口已经长满了杂草,就连洞内也是堆满了腐败的枝叶。

有经验的队员立刻推测,这个盗洞起码挖了十几年了。

随着对盗洞探查的深入,队员们又在洞口不远处发现了一截石质装饰。

这个物品大半被埋在土里,只露出绘有精美花纹的一小截。

考察队员哪里会轻易放过这个线索。

他们开始对这个物品进行清理。

这一清理,就清理了整整一天。

最终,这个物品的全貌重新暴露在阳光之下。

原来是一段长达10米的须弥座台。

这让考察队员们非常惊讶。

要知道,在考古界,长达10米的须弥座台已经算得上是十分罕见。

这也侧面说明这个古墓的规模相当庞大。

这段须弥座台的发现,也让考察队收获了新的线索。

经过专家对须弥座上的花纹进行辨认,可以肯定这是一座非常罕见的南宋大墓。

就在所有人对这个发现惊讶不已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让大家的惊讶再上一层。

这个人面不改色地走到考察队前面,毫无遮掩地说道:

“这个墓,我以前进去过……”

3.

以前进去过?这什么意思?

难道是盗墓贼!?

可是哪里有这么嚣张的盗墓贼!

几乎是在电光火石之间,所有考察队员的眼中都燃起了怒火。

但是此人接下来的一段话,再度把考察队给整不回了。

这段话也很简单,但是信息量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