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马斯克又 “搞事情”:Grokipedia 悄悄上线,长得像维基却藏着 AI 小心思
2025 年 10 月 27 日,马斯克旗下的 xAI 公司没发任何通稿,悄咪咪上线了个叫 Grokipedia 的 AI 百科(还是 v0.1 版本),结果一露面就炸了科技圈 —— 谁让它目标明确:要 “超过维基百科” 呢!
更有意思的是,它长得跟维基百科几乎是 “双胞胎”:首页中间一个大搜索框,条目都是 “标题 + 小标题 + 引用” 的格式,连不放图片的简洁风格都抄得一模一样。不过规模还差得远:上线当天只有 88.5 万篇文章,连英文维基(700 万篇)的零头都不到,但 “叫板” 的架势已经拉满了。
它跟维基最大的不同,全在 “AI” 上:靠 Grok 模型自动扒学术期刊、权威媒体的信息,还会给这些来源打分加权,再用 “立场校准算法” 平衡不同观点,最后凑出条目内容。马斯克拍胸脯说,这么一来,信息错误率能从维基的 3.2% 降到 0.8% 以下,更新速度还能快 10 倍 —— 听着挺厉害,但真能做到吗?
二、刚出道就翻车?Grokipedia 陷两大尴尬
本来想当 “挑战者”,结果 Grokipedia 刚露面就踩了两个坑,有点尴尬。
第一个坑是 “抄作业没藏好”。有用户发现,它里面像 MacBook Air、PlayStation 5 这些条目,底部写着 “改编自维基百科”,点开一看,好多内容跟维基原文一字不差!就只附了个 “知识共享 4.0 协议” 当 “免罪金牌”。这可跟马斯克之前说的 “要改 Grok 过度引用维基的毛病” 完全反着来,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发言人劳伦・狄金森直接吐槽:“连 Grokipedia 都得靠维基百科才能开张!”

三、维基百科:我当 “老大哥” 十七年,不是那么好惹的!
面对 Grokipedia 的 “挑衅”,维基百科倒不慌 —— 毕竟十七年不是白混的,手里攥着两大 “护城河”。
第一是 “不赚钱的底气”:维基不打广告、不卖用户数据,完全非营利,谁也没法用资本拿捏它。狄金森回应时特意强调这一点,言外之意就是 “我们不跟你搞商业套路”。
第二是 “人多力量大”:全球几十万志愿者一起编辑、审核内容,要是有争议还能一起商量着改,形成了个 “有错就纠” 的活生态。这可是 AI 比不了的 —— 再聪明的算法,也复制不了人类一起商量、一起修正的灵活劲儿。
不过维基也有自己的烦恼:2025 年数据显示,看它网页的人少了 8%—— 因为现在 AI 会直接扒它的内容,整理好给用户看,没人再去维基主页了。而且志愿者编辑太慢,比如遇到突发灾害,维基要等几小时才能整理好信息,Grokipedia 半小时就能更新,这一点确实落后了。
四、灵魂拷问:AI 能说了算吗?知识的 “真假” 谁说了算?
其实这场 “对决”,本质是 “老办法” 和 “新科技” 的打架:马斯克想让 AI 代替人,搞 “AI 写内容→专家改→模型再升级” 的循环,把知识生产搞成 “流水线”,更快更 “客观”;但特斯拉前 AI 总监 Andrej Karpathy 泼了盆冷水:“知识就像量英国海岸线,越细看越复杂,AI 再厉害,也做不到 99.999% 靠谱。”
Grokipedia 说要 “开源”,让开发者一起完善核查机制 —— 这招可能有用,但也怕引来更多人乱改,反而让信息更乱。而维基百科要保住地位,关键不是存多少知识,而是守住那几十万志愿者一起共建的机制。就像行业分析师说的:“AI 能搞定规整的知识,但学不会人类一起商量着改错的本事。”
五、别猜谁赢了,咱们用户才是最终赢家!
说实话,Grokipedia 开局挺惨:刚上线就崩了、内容靠抄维基、中立性被吐槽;但它提的问题挺值钱:AI 要是开始判 “什么是真的”,咱们该信吗?要快还是要中立,该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