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专业赛(下称“专业赛”)11月25日的开幕式,体会很深。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常州确实很会做事,一帮专业的人,用专业的眼光,做专业的事,且一件接着一件做,一代接着一代干。

众所周知,常州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上海”,轻纺工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乡镇工业也在苏南模式中表现得相当突出。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讲到轻纺工业,第一个想到的是上海,第二个想到的就是常州。如果既讲轻纺工业,又讲乡镇企业,常州就成为第一,甚至唯一了。
此后,无锡、苏州的相继爆发,常州的锋芒也被慢慢盖过。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常州一度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现象,并被南通超过,丢掉了江苏经济总量第四的位置。但是,常州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以专业的眼光,聚焦专业的事,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专业人员,打造了令人震撼的新能源产业,并在积极打造机器人未来产业。

据资料显示,到2024年底,常州的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已经达到850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万亿。这速度,那叫一个“嗨”。万亿级产业,在中国地级市中并不多见,更多的地方,都把千亿级作为奋斗目标,能打造一个千亿级产业,就已经相当兴奋,而常州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打造出了一个万亿级产业。
同时,常州的机器人产业,也已经达到了300多亿元,也在向着千亿级产业进军。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会加快,常州会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千亿级产业目标。
而此次举办的专业赛,从表面看,是一次创新创业比赛,感觉只是举办的一次活动,实际上,这是常州在为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创造机会、引进人才、布局产业,打造常州的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未来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2年到现在,常州共争取到了三场专业赛。2022年承办了装备制造、新材料全国赛;2023—2024年承办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领域全国赛,共有来自全国的885个优质项目的参赛代表、800余位创业精英,200多名评审专家齐聚常州。

从前两届专业赛的情况来看,常州所争取的比赛,都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备而来,是围绕常州的产业特点而举行。尤其是2023—2024年承办的比赛,与常州的产业关联度实在太紧太密了。
而这一次的专业赛,也是围绕常州精心打造的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而展开。与一些地方的为比赛而比赛相比,常州举办的专业赛,一定是有自己的“小算盘”“小心思”。如果不能对产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比赛,恐怕对常州的吸引力是不足的。
而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常州为了把比赛办成真正有效、真正有利于常州产业发展的载体,组委会提前收集参赛项目的核心诉求,按“落地需求”“融资需求”“技术需求”分类标注,搭建“一对一”深度交流通道,助力企业解决发展痛点,也为优质创新项目提供落地合作机会。所请的企业、专家和人员,也都是与产业有密切关联度的,而不是为了“名”请各方面的领导,而是为了“利”请各领域的专家、专业人员和市场人员。
这也难怪,常州为什么会把“苏超”比赛的倒第一变成一场文旅营销大餐,常州人太会做事了,任何一个可能存在营销空间、市场空间、发展空间的事或物,常州都能用专业的眼光、专业的手段、专业的方法,使其变成产业发展动力。如旅游业,论旅游资源,常州比不上周边城市,但是,常州人却有无中生有、无限创造的本领,恐龙园、淹城、野生动物园等,都被常州做成了令旅游资源丰富城市惊叹的景点。

几年打造一个产业,造就一个千亿产业、万亿级产业,这样的常州太可怕。如果常州能够按照这样的专业化发展步伐走下去,五年、十年、二十年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常州现象”,又将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