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一起惨绝人寰的“女大学生碎尸案”,震惊群众。被切割成1000块的少女尸体,手持利刃的凶手,成为了无数年轻女孩挥之不去的梦魇……
1996年,我正式成为刑警,跟随我的师傅,刑警队长关文义,破获了无数大案。
但最令我感到毛骨悚然的,还是那起震惊全国的“N大碎尸案”。
那是1997年的冬天,1月5日。N市安德路,一个清洁工在街道旁的垃圾桶内,发现了装有女性尸块的黑色塑料袋。
此事引起警方高度重视,以安德路为中心进行搜查,在多处发现了装有同一受害者尸块的手提袋,行李箱等等。
警方对尸体进行复原,死者的四肢均被找到,手指却被切下,不见踪影。

凶手对尸体的处理手段极为残忍,死者的身体被切割成一块块的肉片,共计有上千块,称得上是千刀万剐。
更可怕的是,被切割的肉块,内脏,甚至包括死者的头颅,都已被煮熟发黑。见此惨状,连警队里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刑警,都不禁感到作呕。
由于死者的尸体被破坏的太过严重,且当年的刑侦技术有限,无法辨认死者身份,警方只好向社会求助。
我们将尸体的信息特征刊登在报纸上,经过几个女大学生的指认,终于确认了死者的身份。
死者名为夏曼曼,今年19岁,是入学N大不到一个学期的大一新生。
死者不是本地人,出生于W市普通家庭,去年9月独自一人来到N市读大学。
根据警方调查,死者在N市并无社会关系。且死者平时为人内向,除室友外,在学校内再无其他认识的人。
从表面上看,死者在N市甚至没有一个熟人,又为何会招来杀身之祸呢?凶手又为何要对死者进行如此惨无人道的分尸?有太多的疑问困扰着警方。
如此残忍而变态的分尸案件,自然在社会上引发了无数诡异的猜测与谣言。
有人说,凶手是变态杀人狂,专挑年轻女子下手,享受分尸的快感。
还有人说,凶手是虔诚的邪教徒。将素不相识的少女分尸,只为完成某种邪恶的仪式。
还有“挑衅警方的愉悦犯”,“食人魔”等诸多谣言,一时间弄得N市人心惶惶,年轻女性甚至都不敢在夜间出门。
迫于社会的舆论压力,N市刑警队迅速成立专案小组,由我的师傅关文义担任专案组组长。
为明确侦查方向,专案组召开会议,希望能通过目前掌握的线索,确定嫌疑人画像。
会议室内,集结了整个N市的刑侦专家,轮流阐述对于本案凶手的特征推断。
首先是法医进行汇报:“从分尸手法上看,切割下来的肉片厚薄不一,说明凶手是用刀完成了分尸。显然,凶手的刀功很好。”
从省厅请来的刑侦专家,也对凶手的画像进行了分析:“凶手将尸块抛在不同地点,说明其心理素质极强,拥有一定的社会经历。”
“凶手想要完成如此复杂的抛尸行动,就需要有一辆汽车。因此可以判断,凶手大概率拥有较多财富,可以用于购买私家车。”
从大学请来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则对凶手的心理作出补充:“分尸并抛尸的行为可能是想掩盖杀人的第一现场,但将尸体的头颅煮熟,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
“因此可以认为,凶手的心理是变态的,热衷于破坏尸体,并且很可能对死者怀有极大的恨意。”
刑警队的副队长韩岩,拿起手中的文件袋,也作出了判断:“我认为凶手大概率是一名男性,且年龄大于死者。”如此残忍的分尸手法,结合过往档案资料,基本都是男性所为。”
“而分尸一定是在一个非常隐蔽的地点,例如凶手的家中。既然死者愿意跟随凶手前往家中,那说明死者很可能对凶手怀有爱慕之情。根据同学的证词,死者对校内男学生并无兴趣,因此她更可能爱上年龄更大的男人。”
“有道理,刀工好,有钱,且年龄大于死者的男性,这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的对象。”师傅点点头,肯定了韩岩的推断。
死者的室友曾向警方交代,夏曼曼自从1月1日下午离开寝室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而清洁工发现尸块的时间是1月5日,中间足足差了5天的时间。
因此师傅作出最后的总结:“以N大为中心,调查走访附近的所有娱乐以及公共场所,尽可能确定1号之后死者的行动轨迹。对了,1号之前的也要查,关键是死者与哪些人进行了接触。”
1997年,由于监控摄像头的缺失,警方只得通过人力走访调查死者的行动轨迹,这注定是一个繁琐而漫长的过程。
2.
“师傅,之前不是已经讯问过死者的室友吗,我们又来N大干嘛?”望着N大学的校门,我一脸疑惑地问道。
师傅却若有所思地微笑着,回答:“能否破解本案,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凶手与死者之的关联。之前的讯问只是简单调查,我们还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死者。”
我们与对方相约奶茶店见面,女生名叫陈怡萱,死者的室友,班上的三好学生。
见面后简单寒暄几句,师傅便立刻切入正题:“死者平时在学校,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陈怡萱想了一会,答道:“她这人平时不爱出门,就喜欢宅在寝室里看小说,”
“喜欢看小说,那肯定需要去书店买书吧?”不愧是师傅,一下就找到了话语中的隐藏信息。
“嗯。每周的星期五下午,她都会去一趟书店。”
师傅眼神一亮,继续追问:“你知道具体是哪家书店吗?”

“应该就是校门对面的阅友书店,有一次我出去逛街,恰好看见夏曼曼进去了。”
询问结束,我们略表谢意,便立刻动身前往阅友书店。
书店老板是一位中年妇女,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老板对着夏曼曼生前的照片,回忆道:
“嗯,这姑娘确实来我这买过几次书,但那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事情了。”
师傅从老板手中接过照片,问道:“她是一个人来的,还是和朋友一起?”
“好像每次都只有她一个人。”老板顿了顿,指向远处标有“推理小说”的书架,继续道:
“这姑娘很喜欢看推理小说,每次都会问我有没有新书上架,特别是阿加莎的,她几乎把我店里有的全买了……”
话说一半,老板娘忽然灵光一闪,双手一拍,说:“哦对了,你这么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好像这姑娘上次来买书的时候,和一个男生吵起来了,说什么“别跟着我”之类的,怪得很。”
“哦?你知道那个男生是谁吗?”师傅搓了搓手指,那是他打起精神的小动作。
老板娘却摇摇头,面露遗憾:“当时我在给客人装书,所以仅仅只是听到了动静。当时张哥就在店里,他应该清楚这事,警察同志你们可以去问他。”
我连忙追问:“那这个张哥现在在哪?”
“张哥是店里的老客户,他跟我说好今天晚上过来买书,你们晚上过来,肯定能见着他。”
回警局的路上,师傅轻抽一口香烟,望着车窗外的风景,向我嘱咐道:“小李,晚上你再过来一趟,问问那个张哥,看能不能找到跟夏曼曼吵架的男人。”
我挠挠头,疑惑地问道:“师傅,你觉得这事,和夏曼曼的死有关吗?”
师傅放下手中熄灭的烟头,淡淡解释道:“算是刑警的直觉吧。据她同学说,夏曼曼从未与男生有过交集,如今却和一个男人在公共场合发生争执,其中肯定有蹊跷。”
现在想来,正是师傅这无法言明的直觉,才让我们得以窥探到凶手隐藏在黑暗中的身影。
3.
回到警局办公桌,刑警队副队长韩岩便匆忙赶到师傅面前,汇报他对于分尸案最新的侦查结果:
“有死者的同班同学作证,因为考试挂科,死者曾在去年的12月29日,去北阳路的魔力酒吧独自饮酒。”
“那个酒吧内鱼龙混杂,我怀疑凶手很可能就是在那个酒吧,和死者相认识。”
师傅低头思索着,提出了质疑:“的确有可能。但死者性情孤傲,不喜欢与人交流,就算是去酒吧喝酒,恐怕也只是一个人坐着吧,她能瞧得上酒吧那些混混吗?”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对于死者夏曼曼,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她,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大学,长的也算漂亮,因此十分骄傲,不屑于与周围的同学相处。
韩岩无奈地耸耸肩,回答道:“关队,我这也是没办法啊。就死者那孤僻的性格,根本没有任何社交圈子啊!她曾去过酒吧这事,都是好不容易才查出来的。”
“况且酒吧里也不像你想的那样,都是些无业游民。我就有个医生朋友,还喜欢周末往酒吧里跑呢。”
“也是,你们就先查着那个酒吧吧。我现在,对一家书店更感兴趣。”师傅转过头,向我抛来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夜晚,我遵循师傅的指示,再次来到阅友书店。
老板向我打了个招呼,随即伸手指向一旁坐在位置上看报的中年男子。男子戴着眼镜,身穿灰色外套,颇有文化人的风采,此人便是张叔。
我说明来意后,张叔点点头,开始回忆那天的经过:“那个女大学生,之前也经常来店里,好像是喜欢看什么推理小说,我年纪大了,对这类书不太感兴趣。”
“那个小伙子来书店不多,每次都是从校门方向过来的,应该也是N大的学生。小伙每次都盯着那个女生看,估计是看人家长的漂亮,看上眼了。那天,小伙子鼓起勇气,向人家搭讪,年轻真好啊。”
张叔一边感叹,却又话锋一转:“可惜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女生直接拒绝了他,还叫男生不要跟着她,说他是变态之类的,骂的可重了。”
我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认真地将张叔的证词记了下来。
基本情况了解后,我问道:“那下次再见到那个男生,你能把他辨认出来吗?”
“没问题,那小伙的刘海很厚,挺好认的。”大叔推了推眼镜,自信答道。

“要我说啊,这就是单纯的陌生男女搭讪失败。那个小伙子之前跟女生应该不认识,应该跟杀人案无关,更不可能杀人。”临走前,张叔还不忘讲出他的判断,真是个热心的大叔。
回到警局,我将对话内容汇报给了师傅。师傅低头思索片刻,说:“看来,有必要对N大的学生信息进行排查。你一定要和张叔保持联系,找到这个男生,他很重要。”
一个搭讪失败的可怜男大学生,有那么重要吗?我十分不解,但看着师傅那笃定的笑容,这可是刑警队最聪明的男人,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呢?
第二天上午,专案组又一次召开会议,商讨案情。
会议上,众多专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大都认为这是一起临时起意的杀人案件。凶手是一个心理变态,与死者萍水相逢,故意将其带至家中,将其杀死,然后分尸,抛尸,只为满足心中的变态嗜好。
韩岩:“但即便如此,凶手也需要与死者产生接触。我认为这个接触点,极有可能是在酒吧。”
师傅没有立刻反驳,而是转头给了我一个眼神示意。师傅刚上任刑警队长不久,如今担任专案组组长,背地里受到很多老一辈的反对,因此现在不宜公开与这些“专家”作对。
我心领神会地点点头,主动站起身,对众人说:“今天我去走访了死者常去的图书馆,调查到死者曾和一个男生有过交集。”
接着,我把调查的内容向在场所有人汇报,却遭到了一众刑侦专家的反对。
“去书店的,都是喜欢看书的文化人,怎么可能有这种杀人变态呢?”专家们显然对这种观点不屑一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