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的事件还没过去,西贝又因为另一件事站上了风口浪尖。
这次不是菜的问题,而是人。
公开数据显示,18000个员工,实际参保人数不到700个。算下来,缴纳比例还不足4%,远低于行业应有标准。
▲员工控诉西贝不缴社保,图片来自互联网
比起预制菜带来的气愤,这组数字更让人心寒!
同时,这个数字,像一根针刺破了西贝用“亲情文化”、“奋斗者”等词汇精心包裹的企业形象。它冰冷、锋利,直指一个我们都心知肚明,却又常常选择视而不见的餐饮业潜规则。
在预制菜的标准化和员工保障的非标准化之间,西贝选择了一条看起来成本最低,实则风险最高的道路。
我们不妨先算一笔账。这不是什么高深的财务模型,就是一个简单的人力成本计算。假设一名西贝的基层员工,服务员或者后厨帮工,月薪5000元。按照国家规定,企业需要为其承担的社保成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以及公积金,比例大约在30%左右。
5000元的30%,就是1500元。
一个月,一个员工,1500元。
18000名员工呢?
如果全员足额缴纳,西贝每个月仅此一项的支出,就将是千万级别。一年下来,是几个亿的真金白银。这笔钱,对于餐饮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都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西贝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图片来自互联网
所以,那个不足4%的缴纳率,背后首先是成本的考量。是赤裸裸的、冰冷的商业思维。
但问题是,这笔钱,真的能省下来吗?或者说,这笔钱,是从谁身上“省”下来的?
答案,指向了那剩下的96%的员工。那些在后厨挥汗如雨的厨师帮厨,那些在前厅奔波忙碌的服务员。
因为,这是一个在行业内默认很久的一个现象——“自愿放弃社保协议”。
对企业而言,省下了一大笔开支,利润表会变得更好看。对员工而言,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流动性强的员工,他们似乎也得到了“实惠”:原本要从工资里扣除的个人缴纳部分不用扣了,到手的现金多了几百块。这几百块,在这个月,意味着可以多下几次馆子,可以给家里的父母多买一件衣服。
“公司跟我商量,说给我加工资,社保就先不交了,我寻思反正也干不长,就同意了。”
这句话,你随便走进一家餐厅的后厨,问问那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大概率会听到类似的回答。他们年轻,觉得疾病和衰老离自己很遥远。他们漂泊,觉得在一个城市待不了多久,社保断断续续,不如拿现金更实在。
它看起来像一个两全其美的交易。
说白了,这不过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互相糊弄”——企业图省事,员工图到手多,谁都不说破,
但风险,全压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为什么?因为社保不是可选项,是国家强制的底线。它不只是你个人的事,更是整个社会保障网的一环——不能拿“自愿”来讨价还价。
当西贝的员工签下那份“自愿放弃”协议时,以为只是少交几百块社保,到手工资多一点。
但其实,他放弃的是什么?
他放弃的,是在他生病时,可以报销大部分费用的医保待遇;是在他失业时,可以领取几个月失业金;是在他工作中不慎受伤时,可以获得工伤赔偿的权利;更是他在这个城市打拼多年后,退休时能有一份养老金的希望。
▲图片由百度ai生成
他用未来几十年的保障,换了几百块现金。而企业,则用这份协议,将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悄悄地转嫁到了最脆弱的个体身上。
这,才是那不到4%背后,最残酷的真相。
面对如此巨大的人力成本和合规压力,企业怎么办?“找外包啊。”
这几乎是所有现代企业老板的第一反应。当一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或者解决成本太高时,就把它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做。于是,人力资源外包(HRO)行业应运而生,并且蓬勃发展。
从一个专业的HRO从业者视角来看,西贝事件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反面教材”,同时也是一个绝佳的“市场机会”。
一个合规的、专业的HRO公司能做什么?
它可以接管企业所有繁琐的人事工作。从招聘、入职、合同签订,到薪酬计算、社保缴纳、个税申报,再到员工离职、劳动纠纷处理。对于西贝这样的巨头来说,将这18000人的社保、薪酬管理全部外包出去,理论上是一个非常高效的选择。
HRO公司有专业的团队,熟悉各地复杂的社保政策;有成熟的系统,可以精准计算每一个人的薪资和税费;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可以帮助企业规避劳动风险。企业只需要支付服务费,就可以从这些琐碎但至关重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做好每一碗莜面,烤好每一块羊排。
有意思的是,像西贝这样的企业,连劳务派遣、人事外包这些常见的“缓冲方案”都没用,直接让员工签“自愿放弃社保”——等于把风险全压在员工的身上。
这哪只是西贝的问题?
整个餐饮业,连同零售、物流、制造这些用工大户,几乎都在重复同样的故事。
一边是企业压到极限的人工成本,一边是员工为了多拿几百块“到手工资”签字放弃社保,中间还夹着监管边界不清、社保政策跟不上等等问题……
没人喊疼,但问题越滚越大。不是大家不知道有风险,而是谁都不敢先停下——
最后,所有人都被困在这个“谁先合规谁先死”的怪圈里。
那么,出路在哪里?仅仅谴责西贝,或是任何一家类似的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像打地鼠,敲下去一个,另一个又会冒出来。因为滋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
对企业而言,尤其是像西贝这样的头部餐饮企业,是时候重新理解“合规成本”的本质了。
它不是拖累利润的负担,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投资。
一个有医保、有工伤保障、有养老金指望的员工,才可能真正安心工作、用心服务。
把员工的未来纳入企业的发展蓝图,才是顶级“企业文化”的体现。
靠牺牲员工社会保障换来的利润,是带血的,也注定走不远。
更何况,规则已经变了。
从2025年7月1日起,社保全面由税务部门征收,工资、个税、社保三账合一,税务系统自动比对,随时检查核对企业社保,走擦边球的行为是走不通了。
更关键的是,2025年9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司法解释第19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放弃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该约定无效。”
哪怕员工亲笔签字,也毫无法律效力。
只要员工起诉,企业仍须无条件补缴,还可能面临滞纳金、罚款,甚至劳动监察立案。
对监管而言,光有法律还不够,需要更有力的执行,也需更智慧的制度设计。
一方面,必须打破“法不责众”的惯性,让法律真正长出牙齿;另一方面,也要正视现实:今天的用工形态早已不是10年前那种传统套路了。
现在企业的用工无论是自己经营,还是选择外包服务,都必须要以合规为基准!
而对我们每一个劳动者,那个在餐厅后厨忙碌的厨师,那个在仓库分拣包裹的快递员,那个在门店微笑服务的店员:请重新认识这张社保卡的价值。
平常或许你用不上,但一旦生病、失业、工伤,它就是你对抗不确定性的最后一道防线。别再轻信“到手多几百”的短期诱惑,拒绝任何形式的“自愿放弃”。
因为你放弃的,不只是自己的医保、养老金、工伤赔偿,
更是在无形中,拉低了整个劳动市场的保障底线。
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老板的“恩赐”,
而是写在法律里、落在账户上、由国家托底的权利。现在,法律站在你这边——你只需要,敢于主张它。
西贝的问题,说到底,不是态度问题,而是专业错位。
一家在菜品研发、门店运营上极其专业的公司,却试图用“熟人介绍+口头约定+书面协议不缴社保”这种老办法,去应对一个涉及跨省用工、社保税务联动、劳动法律合规的人力难题。
他们以为省下的是人力成本,
其实埋下的,是一颗只要政策收紧就能炸的雷。
而最讽刺的是——
这些雷,本可以用专业服务提前拆掉,成本远低于事后补救。
其实,像西贝这样的头部餐饮企业更应该明白:
真正的成本节约,从来不是通过削减法定责任来实现的。
真正的成本优化,源于专业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和风险规避。
这正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过去十年,才朔HR始终聚焦一个目标:帮企业在用工合规的复杂地带,走得稳、走得远。我们的角色很简单--用专业,把企业从这些泥潭里拉出来,让你们能安心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我们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社保缴纳。我们构建的是一个“劳动合同-薪酬个税-社保”三位一体的合规用工管理体系:
劳动合同是基石。我们确保每一份合同都合法合规,从源头上杜绝纠纷的隐患。
薪酬个税是命脉。我们确保每一分钱的发放和申报都准确无误,让企业和员工都安心。
社保是安全网。我们在全国500多个城市有落地服务主体,员工在哪,合规的社保就在哪!
我们把这三者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企业不再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资源去研究各地复杂的政策,不再需要为员工入离职的繁琐手续而焦头烂额,更不必再为潜在的劳动稽查而夜不能寐。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商业思维,真正的成本优化!
西贝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对于每一个正在扩张版图、员工数量日益庞大的企业而言,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人力成本结构了。
它不该是藏在暗处的雷,而应是支撑你走得更远的、坚实的地基。
而我们,就是那个为你筑牢地基的伙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