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佛山市卡玛缤纷花世界负责园艺工作的曾维生很纠结,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男工人,园区竟然要求每天要像穿工衣戴工牌一要,头上戴花上班。对于这个规定,他百思不得其解,头上戴花,现在已经罕见了,男人头上戴花更会让人感觉是外星人。但是公司有规定,他也只好接受。其实,这几天卡玛旅游部门许多员工都像曾维生那样,心里纠结头上戴花一事。
近日,位于三水的卡玛缤纷花世界为“复原民俗,传承非遗”出台了一项新规定:要求全体员工,无论男女老少,在工作期间必须头簪鲜花。这一旨在打造独特风景线的举措,却在园区内部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并将一个古老的民俗——“簪花”推向了现代职场与员工舆论的风口浪尖。
非遗传统:从“男子簪花”到民俗盛景
簪花,即戴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并非古代女性的专利。早在唐宋时期,男子簪花之风便极为盛行,是礼仪、庆典与雅集中的重要装饰。
《宋史·舆服志》中便有典礼后君臣皆赐花、簪花而出的记载。直至清代,此风才逐渐式微。园区管理者表示,规定正是希望完整复现这一深厚文化传统,而非选择性传承。“我们想告诉游客,簪花的美丽与意蕴,本就属于全体国民,不分性别。”园区旅游部门负责人谈到,簪花是中国古代盛行的风雅习俗,宋代达到鼎盛。无论男女,都以簪花为时尚。苏轼有词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黄庭坚亦写道:“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员工争议:文化情怀与现实困境的碰撞
然而,这份文化情怀在落地时,却遭遇了现实的复杂反馈。支持者多为一线服务岗位的员工,他们认为这与园区“赏花”主题高度契合,能极大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一位女员工表示:“很多游客觉得我们簪花很美,会主动合影。我们成了活态文化的一部分,这很有意义。”
但反对的声音,尤其来自部分男性员工,则显得尤为强烈。“感觉非常别扭和不便,”一些在园区从事园艺工作的男员工坦言,“搬运花盆、修剪枝叶时,头上的花不仅碍事,还容易掉落损坏。从来没听说过现代男的还要簪花上班,这个规定很奇葩。”
争议的核心聚焦于两点:其一,强制性的“男女同簪”是否忽略了性别认知的现代差异与员工的个人意愿?其二,在追求文化展示的同时,是否充分考虑了不同岗位的实操性与员工的舒适度?
这场内部争议,也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在“国潮”涌动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复兴传统?
一方面,传统文化正成为时尚灵感的重要源泉。从国际秀场到街头潮流,中性化、多元化的装饰元素日益被接纳。另一方面,职场中的个体感受与权利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任何将传统文化符号强制植入现代职场的规定,都需要经过“合理性”与“人性化”的审慎考量。
社会学者指出:“簪花园区的尝试有其文化价值,但方法值得商榷。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活化’而非‘僵化复刻’。是鼓励与引导,还是硬性规定?是创造共同的文化自豪感,还是制造新的职场压力?这需要管理者在传统与现代、集体形象与个体尊严之间找到平衡点。”
目前,园区的簪花规定仍在执行中,但其引发的讨论已超越园区围墙。这道由鲜花构筑的“风景线”,究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亮点,还是不近人情的“奇葩规定”?传统非遗的复兴之路,又该如何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这朵小小的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