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超市进口龙眼热销,果园国产龙眼滞销,龙眼市场冰火两重天?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今年8月的厦门水果市场,泰国龙眼卖到15块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今年8月的厦门水果市场,泰国龙眼卖到15块一斤,货架前还总围着人;本地同安凤梨穗才6块一斤,却少有人问津。再看全国数据,2024年进口龙眼38万吨基本卖空,国产龙眼244万吨却频频滞销。

有人说这是消费者崇洋媚外,也有人骂进口货砸了果农饭碗。可翻开花关数据才发现,事儿压根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样。明明国产龙眼量足价低,为啥消费者偏盯着贵几倍的进口货?这背后的问题到底卡在哪?

时间错位下的伪竞争

我们先从一个很多人忽略的事实说起,国产龙眼和进口龙眼,其实根本没在同一个时间段抢生意。

国产龙眼集中在6到9月上市,这四个月的产量,占了全年的85%。而泰国、越南的龙眼正好反过来,2024年海关数据指出,90%的进口量都集中在10月到次年5月,刚好补上国产龙眼断货的空档。

这么算下来,两者真正上市时间重合的量,也就4万吨左右。拿国产龙眼244万吨的总产量比,重叠部分连2%都不到。说实在的,这点量对国产龙眼市场的直接冲击,还不如今年广西一地产量暴增108万吨来得猛。

但这里头确实藏着个隐形的较量,进口龙眼把供应期拉成了全年,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慢慢就变了。以前国产龙眼上市的时候,大家想着"过这村没这店",会集中采购。现在好了,想吃随时都能买到,那种"得赶紧囤"的紧迫感自然就弱了。

品质失控才是真病根

话说回来,要是国产龙眼都像莆田水南1号那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能到21.6%,肉厚核小还甜,泰国货哪还有机会翻身?问题就出在品质管控这道坎上。

现在有个现象特别让人无奈,消费者在水果摊挑10颗龙眼,可能8颗吃着没味道,2颗勉强能入口。试个两三次,就会直接给国产龙眼贴个"不如进口"的标签,之后再买就直奔进口货了。

再看泰国龙眼,人家靠规模化种植基地,定了硬规矩,果径必须≥25mm,可食率得≥70%。虽然论绝对甜度,比不过我们的顶级品种,但胜在稳定,买十次有九次不踩雷,口碑慢慢就立住了。

这种品质失控的背后,是国产龙眼种植结构的问题,小农户占比超过70%。泸县之前推过良种高换项目,想让农户种宝石1号、高宝这些优质品种。

可农户算了笔账,每亩要多投入3000块,最后却只能多赚500块。技术门槛高,见效时间长,赚的钱又没明显增加,换谁也不愿意折腾啊,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更糟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有些优质果拿到市场上,却只能卖普通货的价格。为啥?因为收购商收回去之后,会把优质果和劣质果混在一起装,好坏根本分不出来。

消费者买的时候,总不能随身带个糖度计去测,只能凭感觉挑。最后,优质果该有的溢价被大量劣质果拉平,种植户干脆就破罐破摔,反正卖价都一样,我还费那劲种优质果干嘛?

25%的损耗等于白干

龙眼这东西有个致命弱点,常温下放3天就开始褐变,果肉还会发酵变质。这就意味着,从枝头摘下来到送到消费者手里,每个环节都在跟时间赛跑。

可国内龙眼产业的冷链覆盖率只有40%,也就是说,大量龙眼还在靠常温货车,甚至摩托车往外运。就拿从广东运到北京来说,七八天走下来,损耗率能飙到25%,相当于每100斤龙眼,有25斤直接烂掉卖不了,这跟白种有啥区别?

对比一下泰国龙眼的物流链,泰国龙眼采摘后,会立刻放进4℃的预冷库降温保鲜,海运全程用冷链集装箱,从泰国运到厦门港只要7天,损耗率能控制在8%以内。

问题还不止冷链这一个,国内龙眼的深加工率只有15%,大量鲜果集中上市的时候,只能靠鲜销。一旦市场消化不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果子烂在库里或者地里。

厦门的百锦果蔬合作社做过个尝试,建了烘干设备,把1.5块一斤的鲜果加工成桂圆肉,最后能卖到20块一斤,附加值翻了13倍。可这种有深加工能力的合作社,在全国来说还是太少了。

更关键的是,小农户都是各自为战,今天摘了果子,明天就得赶紧出手,根本没有跟收购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收购商压低价收走,转手卖给终端的时候又大幅加价。最后算下来,果农只能拿到终端售价的15%-20%。

局部突围已经在路上

说了这么多问题,不是说国产龙眼就没救了。实际上,一些产区已经摸出了门道,开始慢慢突围。

泸县推了"一镇一品"的战略,太伏镇专门种宝石1号,海潮镇主打秋香品种。通过这种品种分区种植,把优质果的占比从28%拉到了52%。这招的妙处在于,一个镇只种一个品种,收购商来收的时候不用挑拣,直接按统一标准定价,农户种出的优质果,能实实在在拿到溢价,不用再担心"好果卖不上好价"。

还有,深加工这条路也越走越宽。厦门绿帝公司一年能加工1700吨龙眼,还开发出了桂圆咖啡,打进了茶饮渠道。这么一来,原料收购价涨了40%,果农能拿到更多钱,公司也赚了钱,算是双赢。

莆田的桂圆干更厉害,拿到"外交部伴手礼"认证后,价格从20块一斤涨到45块,出口量还翻了3倍。这些例子都证明,国产龙眼不是没有附加值空间,只是之前没人好好挖掘。

品牌这块同样有机会,"泸县龙眼"拿到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后,合作社搞了个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龙眼从开花、施肥到采摘的全记录,吃得放心,电商售价比线下高30%还供不应求。从2020年的35亿涨到2023年的63.8亿,靠的就是一直宣传"储良龙眼甲天下",让消费者记住了这个优质品种。

说到底,进口龙眼卖得好,不是因为消费者不爱国,而是它用标准化生产、全程冷链、稳定品质,给了消费者一个放心的选择。

国产龙眼要赢回市场,靠的不是抵制进口货,也不是等政策扶持,而是要在每一颗果实的甜度上、每一个环节的损耗上、每一分利润的分配上动真格。

这条路或许很长,但从高州到泸县的实践来看,方向已经很清楚了,就看谁能先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