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上海古北办事,可能随便走进一家便利店想买瓶水,收银员抬头就问用日语问“你好”,货架上的纳豆、味噌全是日文包装,公告栏里连停水通知都印着中日双语。
若不是窗外飘着的五星红旗,真会恍惚以为置身东京新宿,这种“身在中国却满是日式风情”的场景,在古北、虹桥一带早已不是新鲜事。

可能会有人好奇,为什么这么多日本人选择在上海扎根?
先从交通便利来看,东京飞上海只需要2到3小时,航班密集,票价甚至比日本国内某些航线还便宜。
这种便利的出行方式让一些日企高管过起了“双城生活”,周一早上飞来上海上班,周五晚上回东京度周末。

但更深层的吸引力在于经济纽带,上海聚集了超过6600家日资企业,这些企业像磁铁一样,把日本员工、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吸引过来。

除了工作机会,上海的生活成本相对东京较低,一个在东京售价数百元人民币的西瓜,在上海可能只要几十元;东京的高房价更是让不少日本家庭选择在上海购置更宽敞舒适的住房。
再加上上海优质的医疗资源和相对安全的环境,使得一些日本退休老人也选择来这里养老。

而且这些日籍居民主要集中在一块区域,形成了高度自足的日式生活圈。
在古北,步行十分钟范围内,日籍居民几乎可以完全按照日本的生活方式生活:从遍布街角的日式便利店和超市,到密集的日料店。

从提供日语服务的医院到纯日式的学校和养老社区,一应俱全。
不仅如此,这里的物业人员会用日语问候并行鞠躬礼,部分生活场景中中文反而不再是必需。
这种便利性使得很多日本人即使不太会说中文也能生活自如,一位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方员工表示,他的日本邻居在上海生活了七年,中文只会“你好”“谢谢”,但生活完全没有障碍。

日本社群的聚集为上海注入了经济活力。以上海的日料店为例,数量已超过4000家,一些人均消费千元以上的高端日料店依然生意兴隆。
每年樱花节期间,古北的庆祝活动能吸引数千人参与,表面上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

然而这种繁荣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日本社群的“高度封闭性”引发了不少担忧。
在古北部分社区,日本住户比例相当高,几乎形成单一国籍聚居区。
一些房东为了牟利,宁愿将房子租给出价更高的日本住户,导致本地居民被迫迁离。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场所的日文标识明显大于中文,甚至有些商店主要销售日本进口商品,标签以日文为主,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这种“物理融入、文化疏离”的状态,使得两地民众虽然比邻而居,却缺乏深层次的交流。
一项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在沪日本人认为无需学习中文,他们的社交圈局限于同胞,与本地社会缺乏深度交流。

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的交织,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隔阂。
2025年4月,古北樱花节上中国年轻人穿和服的照片引发热议,部分网友直言“想起爷爷奶奶讲的抗战故事”。

这种敏感并非空穴来风,南京大屠杀的创伤尚未远去,亲历者仍有健在,他们的后代铭记着民族屈辱与血泪伤痛。
加之当前日本政坛右翼势力抬头,不时发表涉台强硬言论,更是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这种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的叠加,让一些人对大规模的日本人聚居现象产生安全层面的担忧。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上海的城市管理者也在尝试推动更深度的融合,而非简单的隔离。
例如,虹桥街道试点的“文化调解员”制度,针对性解决日常生活中因垃圾分类习惯差异、噪音等问题引发的小摩擦。
上海日本人学校也新设了“沪日双语班”,采用中日合作授课模式,尝试让文化交流从青少年开始渗透。

政策层面,上海为包括日本专家在内的外国人才提供了申请永久居留的便利渠道。
同时,也建立了外籍人口动态监测系统,对长期居留人员的职业信息、活动范围进行精准备案。
日资企业关键岗位人员信息也需向主管部门报备,这些措施为应对潜在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开放不等于放任,友好不等于天真。
在欢迎外籍居民的同时,也要必须筑牢文化安全防线,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培养国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并非所有在沪日本人都持负面立场。
例如古林恒雄先生已在沪生活四十六年,经营一家贸易公司,长期协助江苏、浙江共十二个县的农户将农产品出口至日本市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中日家长组成的“亲子读书会”,每周都会交流育儿经验,这些细节证明文化交流不是单方面的“入侵”,而是相互渗透的过程。
樱花节上日本茶道老师现场演示时,上海阿姨们围着请教,日式居酒屋里,本地年轻人学着用清酒配生腌,这种日常互动正是文化交融的缩影。

上海的日本人聚居现象,就像一面多棱镜,一面展示着开放的活力与文化交流的日常,另一面却也折射出历史的阴影、民族记忆的沉重和现实地缘政治的复杂。
城市的开放包容确实是其活力的源泉,但包容不等于没有边界。历史记忆不容抹去,国家安全更是底线。

如何在敞开怀抱欢迎友好人士的同时,通过清晰的规则和有效的管理,筑牢安全防线,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处,这是上海这类国际大都市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而最终,一个国家的强大与自信,才是我们能够从容面对一切复杂局面、守护长久和平与发展的根本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