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乱世中的“中兴”名臣,还是汉人的罪人?
曾国藩,晚清重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然而,在这些光环背后,他真的如史书所载那般伟光正吗?如果我们深入审视史料,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曾国藩——一个为了权力和富贵,不惜牺牲同胞、纵容屠杀的刽子手。

“湘军屠城”:同胞的血泪太平天国运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被曾国藩的湘军镇压。然而,这场镇压的背后,是难以言说的血腥和残酷。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展开了长达三天的大屠杀。根据当时亲历者的记载,城中“不分男女老幼,尽情杀戮”,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据英国传教士罗伯特·福钧的描述,南京城在湘军入城后,宛如人间地狱。有史学家推算,南京城内被屠杀的汉人可能高达数十万。
湘军的暴行并非个例。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湘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史料记载,湘军在安庆、九江等地的攻城战中,都曾发生过类似的屠城事件。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对此心知肚明,却从未加以制止,甚至可以说是默许和纵容了这些暴行。
“湘军抢劫”:私利的膨胀
除了屠杀,湘军的另一大“罪行”便是抢劫。在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政府因财政枯竭,无法提供充足的军饷。曾国藩为了解决军费问题,一方面推行“厘金”制度,向商贾征税;另一方面,他默许湘军在攻城掠地后,对百姓进行抢劫。
《曾国藩日记》中,曾多次提及湘军在攻占城池后,获得“财物甚多”。这些财物,一部分被用作军饷,但更多的则流入了曾国藩及其下属的私囊。据史料记载,曾国藩本人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其家族财富迅速膨胀,成为晚清时期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
功过是非:历史的拷问曾国藩的“功”,在于他力挽狂澜,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护了清朝的统治,被誉为“中兴”之臣。然而,他的“过”,在于他为了保卫一个腐朽的王朝,不惜牺牲同胞的生命和财产,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汉人刽子手”。历史是公正的,它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功”而抹去其“过”。曾国藩的双手,沾满了同胞的鲜血。他镇压了农民起义,却也扼杀了汉人自救的希望。他的“富贵”,建立在无数汉人的白骨之上。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曾国藩并非“民族英雄”,而是一个为了个人权力和富贵,将同胞推向深渊的汉族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