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菏泽学院青年教师合奏

馆内收藏的相关物资

教师在鲁筝艺术博物馆讲解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在两千五百年的发展中孕育出诸多风格鲜明的流派。其中,山东古筝乐以悠久历史、深厚意蕴与独特技法,在中国古筝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2008年,山东古筝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源地菏泽始终致力于相关遗产保护与技艺传承,守护着这颗中华传统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宫廷遗韵与民间智慧的交响
“山东古筝乐每首乐曲均由八个乐句组成,除第五乐句多出四板(节拍)外,其余乐句各为八板,全曲共计六十八板。这种结构规整、起承转合、对称呼应的特点,是老艺人坚守千年的艺术定律。”昨日,菏泽学院特聘教授、菏泽弦索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苏本栋在授课时介绍。
作为山东古筝乐发源地,菏泽郓城、鄄城一带曾流传“城内大户多有瑟,城外村村都有筝”的盛况,“筝琴之乡”的美名延续至今。
山东古筝乐历史可追溯至西汉,相传当时宫廷乐女流落此地,将《汉宫秋月》《昭君怨》等曲目带入民间。这些宫廷音乐与当地水浒文化、黄河文化交融,逐渐形成华丽柔美又刚劲明亮的独特艺术风格。至明代,筝在鲁西南已广为流行,演奏技艺持续发展;入清后,筝乐更深入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千年传承离不开完整的谱系支撑。近代以来,菏泽涌现赵玉斋、赵登山等古筝名家,为传承体系奠定基础。如今,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苏本栋、胡化山,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祝妍芳为代表的艺术家,既守护传统曲谱,也在现代语境中探索创新。
不过,随着部分造诣深厚的古筝演奏家相继离世,不少优秀传统曲目与技艺未能及时传承,山东古筝乐曾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菏泽学院将山东古筝乐引入大学课堂,2013年纳入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传承模式。学校特聘苏本栋、赵峰等专家驻校授课,将老艺人的实战经验与千年曲谱转化为生动教学;青年教师钱鹏作为菏泽市琴筝清曲古乐社核心成员及学院骨干,以“传帮带”引导学生体悟鲁筝文化肌理。
如今,菏泽30余名山东古筝乐专业教学人士中,半数与菏泽学院渊源深厚;学校累计培养200余名优秀古筝乐手,他们或扎根基层教学,或活跃于专业舞台,成为鲁筝艺术薪火相传的鲜活纽带。
从课堂到博物馆的传承创新
2021年6月,菏泽学院鲁筝艺术博物馆开馆,成为山东古筝乐传承的重要里程碑。据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青年教师江文杰介绍,博物馆系统征集整理了山东古筝乐的遗存史料、曲谱、古筝实物、历史照片与制筝工具,全方位展示了其艺术精髓。馆内设有演艺厅、雅集厅,用于现场展演与文化交流,构建起沉浸式美育空间。
鲁筝艺术博物馆的创新实践多面开花:传承上,全面呈现发展历程,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育人上,构建科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实践—传播—服务”四位一体模式,实现非遗保护、文化传承与美育创新的深度融合;理念上,汇聚地方、行业、企业及研究机构力量,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传播上,成立大学生筝乐团,立足传统、融入现代,丰富表演形式。
2019年,筝乐团凭借经典曲目《碰八板》斩获“广播之声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全国总决赛团体金奖;2021年1月,乐团以古筝与钢琴合奏《在希望的田野上》亮相学习强国平台,展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魅力。同年,依托博物馆申报的“筝声鲁韵——鲁筝艺术博物馆以乐化人的创新实践”项目,荣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成为高校非遗保护与美育实践的典范。该项目还延伸至基础教育领域,培训500余名中小学音乐教师,推动鲁筝艺术走进更多校园课堂。
千年筝乐注入青春力量
近年来,菏泽在非遗保护框架下开展各类传承活动:千人古筝合奏汇聚1100余名专业教师与青少年学生,规模空前;山东古筝乐传承人培训班持续为行业输送后备力量;菏泽学院师生深入乡村、社区、中小学展演推广,让更多人领略山东古筝乐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菏泽学院“琴筝清曲”“山东梆子”先后入选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音乐学专业获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培养的学生乐团在国家级、省级展演与竞赛中屡获佳绩,推动山东古筝乐、菏泽弦索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作为菏泽唯一的本科高校,我们有责任承担起非遗传承的重任。”钱鹏表示。如今,学生指尖流淌的《汉宫秋月》不再仅是古老旋律,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当更多年轻演奏者拨动琴弦,这缕源自鲁西南大地的筝音,必将以更清亮绵长的姿态,响彻新时代的文化长空。
来源:牡丹晚报 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