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某县级市,教师李明(化名)因在职称评审中提交了支教经历材料,结果被查出存在问题,导致职称评审资格被取消。这一事件在当地教育圈引发了广泛热议。

知情人士透露,相关部门在核查李明的支教经历时,采取了以下三种手段:
首先,调取了李明支教期间的签到记录和考勤系统数据,包括钉钉、企业微信以及区域教育平台的日志,以核实其在支教学校的出勤情况。
其次,核查了支教学校出具的证明材料,重点查看这些材料是否加盖了真实公章,并与备案信息进行比对,以确认其真实性。
最后,通过走访支教学校的师生,实地印证李明是否真正参与了教学活动,以确保其支教经历的真实性。
然而,许多教师反映,支教并非易事。“很多老师不是不想支教,而是编制卡在城里,学校不放人,自己请假去农村学校上课,工资照扣,连差旅都没人报。”这种现实困境使得许多教师在支教经历的获取上面临困难。

内部文件显示,部分地区已发现教师在职称评审中提交虚假支教经历的情况。为此,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支教经历的核查力度,以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然而,单纯依赖“签字盖章”的方式来认定支教经历,可能忽视了教师在实际支教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因此,职称评审应建立更人性化的支教认定机制,承认跨区域在线支教、送教下乡累计课时等形式,而非一味依赖传统的“签字盖章”方式。

通过多元化的支教认定方式,不仅能更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支教情况,也能更好地激励教师参与支教活动,提升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