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的背后投资逻辑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 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 “高速增长” 迈向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 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 “高速增长” 迈向 “高质量发展” 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未来 15 年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技术路径与实施保障。以下从规划框架、核心内容、实施成效、未来展望四个维度展开深度解读:

一、规划框架:“两步走” 战略与三大核心目标

《规划》以 2025 年、2035 年为关键节点,构建 “短期筑基、长期领跑” 的发展路径,核心目标覆盖产业规模、技术创新、生态构建三大维度:

阶段目标拆解

2025 年目标: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 左右;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若干家全球知名品牌。

2035 年愿景: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球前列,成为汽车强国。

战略定位: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位为 “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 的核心抓手,明确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强调通过产业协同(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核心内容:技术、产业、生态三维度协同布局1. 技术创新:突破 “卡脖子” 环节,构建自主可控体系

《规划》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重点布局 “三电” 系统、智能网联、基础材料等关键领域:

关键技术攻坚:明确要求突破高安全动力电池(如固态电池、无钴电池)、高效驱动电机(扁线电机、碳化硅器件)、高性能动力系统集成技术。截至 2025 年,我国动力电池全球市场份额从 2021 年的 40% 提升至 70%,充电效率提升 4 倍以上,实现 “充电 5 分钟续航超 500 公里” 的技术突破央视网;电机和电控系统全球领先,整车国产化率突破 95%央视网。

智能网联超前布局:提出 “车路云一体化” 发展路径,支持 L3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试点。2025 年,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从 2020 年的 16.2% 提升至 62.1%,部分城市已开展 L3 级车型准入试点。

创新生态构建:鼓励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开源平台建设,设立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实验室。“十四五” 期间,各地累计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超 2000 亿元,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央视网。

2. 产业升级:优化供给结构,提升全球竞争力

《规划》聚焦产业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通过 “扩内需、强品牌、稳链条” 实现产业跃升:

扩大市场规模:推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活动。2025 年 1 - 8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 960 万辆,渗透率达 45.5%,远超 2025 年 20% 的规划目标;2024 年销量已突破 1200 万辆,稳居全球第一央视网。

品牌培育与出口:实施 “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 专项行动,推动中国汽车出口崛起。2025 年,中国汽车出口保持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出口覆盖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 “中国制造” 名片央视网。

产业链韧性提升:开展大企业 “发榜” 中小企业 “揭榜” 工作,培育产业链特色集群;建立产业链安全监测平台,动态防范芯片、基础材料等领域风险。目前,我国已形成从上游矿产资源到下游回收利用的完整动力电池产业链,全球竞争力显著。

3. 生态构建:完善基础设施,推动跨领域融合

《规划》强调 “基础设施 + 政策保障 + 跨界协同”,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充换电、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布局,要求 “优化城市、乡镇、公路沿线充换电设施布局”。截至 2025 年,县乡地区充换电基础设施 “乡乡全覆盖”,高速公路充换电设施逐步完善,“光储充放” 一体站等新技术加速推广。

政策保障体系:落实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减免优惠,深化新能源车险改革;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动力电池、自动驾驶等 100 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央视网。

跨领域融合: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车网互动)、交通(智能交通系统)、信息通信(5G、北斗)深度融合。例如,鼓励 V2X 技术前装应用,推进北斗系统规模化搭载,探索 “汽车 + 储能”“汽车 + 出行服务” 等新型商业模式。

三、实施成效:超预期完成阶段目标,产业地位跃升

截至 2025 年,《规划》“十四五” 期间目标已大幅超额完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规模与渗透率:2025 年 1 - 8 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45.5%,远超 2025 年 20% 的目标;2024 年产量达 1300 万辆,较 2020 年的 140 万辆增长近 9 倍央视网。

产业链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优特钢产量增长 30%,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机器人等配套产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生产总值占全国 GDP 比重约 10%,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央视网。

政策协同效应:《规划》与后续出台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2025—2026 年)》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明确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1550 万辆的目标,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供应链稳定等措施巩固产业优势。

四、未来展望:从 “领跑” 到 “引领”,应对新挑战

尽管《规划》实施成效显著,但产业仍面临外部竞争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供应链)、内部无序竞争(价格战、账期问题)等挑战。结合 2025 年新出台的稳增长方案,未来产业将聚焦三大方向:

技术攻坚深化:加快突破固态电池、汽车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2025 年启动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目标 2027 年实现规模化装车。

国际化与品牌升级:推动中国品牌全球化布局,应对海外贸易壁垒;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生态协同升级:深化 “车路云一体化” 应用,推进 L4 级自动驾驶试点;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总结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 2035 年)》通过 “技术驱动、产业协同、生态赋能” 的战略布局,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截至 2025 年,阶段目标超额完成,产业规模、核心技术、全球竞争力均居世界前列。未来,随着规划与后续稳增长政策的协同推进,中国有望在 2035 年如期实现 “汽车强国” 愿景,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