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公”是一个现代词汇,指通过公开考试参与选拔,成为国家公职人员。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已达341.6万,如果再加上各省市的考试,每年的考公人数相当庞大,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其实,清朝也有类似的“考公”制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科举考试。尽管清朝顶峰时期的总人口约为四亿,且只有男性可以参加考试,表面上看竞争似乎并不激烈,但实际上,要想在清代“考公上岸”,难度丝毫不亚于今天。

现在公务员考试,通常只包括一轮笔试和一轮面试,笔试又一般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部分。综合得分最高者,才能获得录用资格。
而在清代,想要“上岸”却远没有那么简单。首先,考生必须通过类似现代高考的“童试”。不过,童试不像高考那样只考两三天,而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场,分别在考生所在县、府、省举行。通过这三轮考试,才能成为“秀才”,也称“生员”。成为秀才,意味着获得了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资格,类似于今天考上大学。

树下读书图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秀才入学后,每年还要参加一次“岁考”,相当于现在的期末考试,旨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成绩太差,甚至可能被开除学籍。

成为秀才,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获得了参加更高级别考试的资格。在童试与乡试之间,还有一场名为“科试”的资格考试,合格的秀才才能参加下一关——乡试。

清朝六品文官服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乡试不像现在每年都举办的公务员考试,清朝乡试三年才办一次,因为在秋天举行,所以也叫“秋闱”。考上乡试,秀才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举人,获得做官资格。乡试头名为解元。

清初顺治年间,因朝廷刚入关,官职空缺较多,加上不少明朝遗民不愿出仕,举人往往能直接获得官职。但随着社会趋于稳定,想做官的人越来越多,职位却越来越少,“学历贬值”导致仅凭举人身份已不够用,所以还需继续参加会试。
会试于乡试次年的春天举行,故称“春闱”。考场设在京城,名为“贡院”。主考官由皇帝亲自任命,一经宣布即进入贡院封闭管理,不得与外界往来,以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通过会试的人叫作“贡士”,榜首为会元。而考试还没有到此结束。

会试结束后的一两个月内,殿试就会举行,贡士们需要进入紫禁城,被皇帝亲自考察。殿试是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通过殿试的考生称为“进士”,以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

状元及第镜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殿试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690-715年)时,清因循前代成例。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殿试地点,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定于保和殿。

故宫保和殿内景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如果能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即同时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的称号,则为“连中三元”或“连进三元”。由于殿试和会试的名次常有波动,所以能连中三元者极为罕见。纵观整个清朝历史,能连中三元的只有两三个人。

“连进三元”铜镜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根据历史真实数据,清朝科举各场考试的录取比例都不算高,例如清朝乡试的通过比率大概稳定在1%左右,并且随着人口规模增长,且录取规模每年较为平均的情况下,录取率还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有学者指出,“从生员开始, 到成为进士, 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

《紫禁城2001.2》之《江南贡院与科举考试》图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清朝的科举之路,漫长而艰辛,这不仅是知识的较量,也是对意志与耐力的考验。从童试到殿试,每一关都充满变数,能走到最后的凤毛麟角,有人年纪轻轻即入殿试,有人头发花白依然未成为秀才。不论古代科举还是现代考公,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对人才的渴求,以及个体为实现抱负所付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赵干.明清科举考试录取率的考察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4):307-309+312.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