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脑袋发沉、手脚发麻?护好血管是关键,这样调更安心

生活中不少中老年人,还有长期熬夜的上班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早上起床觉得脑袋昏沉,像裹了层棉花;偶尔拿东西时手突然没力

生活中不少中老年人,还有长期熬夜的上班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早上起床觉得脑袋昏沉,像裹了层棉花;偶尔拿东西时手突然没力气,或者走路时腿脚发麻,过一会儿才缓解。别不当回事,这可能是血管出了问题 —— 比如脑血管供血不足、血液循环变慢,要是长期不管,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遇到这种情况中西医分别咋处理,平时该咋护血管,还有常用的调理血管的中成药该咋用才对,让大家看得明白、用得放心。

血管出问题?中西医调理思路大不同

要解决血管相关的不适,得先搞清楚背后的原因。咱们分别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用大白话讲清楚,不管你更认可西医的 “精准对症”,还是偏爱中医的 “整体调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1. 西医:先找 “堵点”,再通血管

在西医看来,脑袋发沉、手脚发麻,大多和 “血管堵塞” 或 “供血不足” 有关。比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会让血管壁上长出 “斑块”,就像水管里的水垢一样,越积越多,血管就会变窄,血液流不过去,大脑和手脚得不到足够的血液滋养,就会出现昏沉、发麻的症状。还有的人是因为血液太稠,流动速度变慢,也会导致供血不足。

西医治的时候,第一步会先做检查找 “病根”—— 比如通过颈动脉超声看有没有斑块,查血脂看胆固醇高不高。如果是高血压、高血脂引起的,会先用药控制血压、血脂,比如用他汀类药物降血脂,防止斑块变大;如果血管堵得比较明显,可能会用阿司匹林这类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要是症状比较轻,医生还会建议调整生活习惯,比如少吃油腻、多运动,让血管慢慢恢复通畅。

2. 中医:补 “气虚”,通 “血瘀”

中医把血管相关的不适归为 “中风先兆”“眩晕”“痹证” 的范畴,核心原因大多是 “气虚血瘀”。简单说,就是身体里的 “气” 不够用了(比如总觉得累、说话没力气,爬两层楼就喘),推动血液流动的 “动力” 不足,血液就容易在血管里 “淤积”,形成 “血瘀”,导致大脑和四肢得不到滋养,出现昏沉、发麻的症状。

所以中医调理会从 “补” 和 “通” 两方面入手:补气,让身体有足够的 “动力” 推动血液;活血通络,把淤积在血管里的 “瘀堵” 打通。这时候,中西医结合也是目前治疗脑病的常用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中药成分药物,比如:脑心通胶囊等。除了脑心通胶囊,临床上常用的同类中成药还有通心络胶囊,它们都是针对气虚血瘀型血管问题的,但具体用哪一种,得让医生根据你的症状和体质判断 ——

不想血管出问题?做好 3 件事,比吃药更省心

其实很多血管问题是 “熬出来”“吃出来” 的,只要平时多注意,就能大大降低风险,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人群,还有长期久坐的上班族。

1. 先改 “伤血管” 的生活习惯

很多人不知道,熬夜、吸烟、久坐,是血管的 “三大杀手”。比如晚上 11 点后还不睡,身体代谢变慢,脂肪容易在血管壁堆积,形成斑块;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就像把水管内壁的保护层破坏了,更容易长水垢;还有人一坐就是 8 小时,不起来活动,血液流动变慢,容易淤积在下肢,时间长了可能引发静脉曲张,甚至血栓。

给大家几个好坚持的建议: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尽量 10 点半前上床,别熬夜刷手机;要是吸烟,一定要慢慢戒,比如每天少抽 1 根,逐渐减少;上班族每坐 1 小时就起来活动 5 分钟,比如在办公室走两步、拉伸一下,促进血液流动。另外,情绪激动也会伤血管 —— 比如跟人吵架时,血压会突然升高,血管受到冲击,容易破裂,平时可以多听听舒缓的音乐、练练太极,让情绪稳一点。

2. 吃对饭,给血管 “减负担”

血管喜欢 “清淡” 的饮食,要是总吃油腻、高盐的食物,血管就会 “不堪重负”。给大家总结了 “3 多吃、2 少吃” 的原则:

多吃 3 类食物: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芹菜、菠菜、燕麦、苹果,膳食纤维能像 “刷子” 一样,帮着清理血管里的垃圾,减少斑块形成,建议每天吃够 300 克蔬菜、200 克水果;

富含 Omega-3 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三文鱼、鳕鱼)、核桃,Omega-3 能软化血管,让血管更有弹性,每周可以吃 2 次深海鱼,每次 100 克左右;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橙子、猕猴桃、西兰花,维生素 C 能保护血管内皮,减少损伤,每天吃 1 个橙子或 1 把西兰花就够了。

少吃 2 类食物:

高盐食物:比如咸菜、腊肉、腌制品,每天盐的摄入量别超过 5 克(大概 1 啤酒瓶盖的量),做饭时少放盐,多用醋、酱油调味;

高油食物:比如炸鸡、油条、肥肉,这些食物会让血脂升高,建议每周吃肥肉不超过 1 次,做饭用植物油,比如橄榄油、菜籽油。

3.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调理

很多血管问题早期没明显症状,等出现头晕、发麻时,可能已经比较严重了。所以定期检查很重要,给大家分人群提建议:

40 岁以上的人:每年体检时加做 “颈动脉超声”,看看有没有斑块,再查一次血脂、血压,了解血管健康情况;

高血压、高血脂人群:每 3 个月测一次血压、血脂,血压最好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血脂里的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要低于 3.4mmol/L,没达标就及时跟医生沟通调药;

有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比如父母有中风、心梗的,35 岁后就要开始定期检查,比普通人更注意血管保养。

三、不同人群护血管,注意这些 “小细节”

不同人的血管情况不一样,护血管的方法也得 “量身定制”,咱们分三类常见人群说说注意事项,让大家护得更精准。

1. 中老年人:别盲目 “通血管”

很多中老年人担心血管堵,会自己买 “通血管” 的保健品吃,或者跟风输液。其实这很危险 —— 比如有些保健品没经过临床验证,可能没效果还伤肝伤肾;盲目输液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反而引发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调理,比如该吃脑心通胶囊就按剂量吃,该控制血压就按时吃降压药,别自己乱用药。另外,中老年人运动要温和,比如散步、打太极,别做剧烈运动,比如快跑、爬山,避免血管突然受刺激。

2. 上班族:别用 “咖啡提神” 扛疲劳

上班族经常熬夜加班,早上没精神就喝浓咖啡提神,时间长了会导致血压升高,伤血管。其实疲劳时更该休息,比如中午睡 20 分钟,比喝 3 杯咖啡还管用。要是经常觉得脑袋发沉,可以在办公室放个按摩仪,每天按摩 5 分钟颈部,促进颈部血管供血,缓解不适。

3. 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 “血管保护”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更容易受损,比如血糖高会让血管变脆,更容易堵。所以糖尿病患者护血管,除了控制血压、血脂,还要严格控血糖,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 4.4-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低于 10.0mmol/L。平时可以多吃点南瓜、山药,这些食物升血糖慢,还能辅助调理身体,但要注意适量,别吃太多。

总之,血管健康是一辈子的事,不是靠吃药就能解决的,关键是平时多注意 —— 改坏习惯、吃对饭、定期检查,再加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比如该用脑心通胶囊就规范用,才能让血管一直 “通畅”,远离头晕、发麻的困扰,安安稳稳过日子。